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動畫觀察

AniChat #4 "黑熊阿墨"背後的故事

Black Bear Moon Title.png

很感謝趙大威(David)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在AniChat #4中的投影片與精彩內容,其中有許多精彩的未公開手稿與幕後花絮,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出像"黑熊阿墨"這樣有溫度與手感的動畫作品,趕快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Slide01.jpg

再看一次作品,認真回顧每個細節吧!David的兩部原創作品:《菊花小箱》《黑熊阿墨》都能拿到Vimeo Staff Pick的殊榮,在台灣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啊!!

作品規格 Format

Slide02.jpg

製作流程 Pipeline

其實並沒有這麼的線性,有時候會同時進行,流程只是參考,重點是要確認每一步都紮穩。

Slide04.jpg

故事發想 Story

往往都是從生活中的一些心得或小事件開始,接著就會開始想一些故事,邊發想邊紀錄下一些草圖或是延伸想法。

Slide05.jpg

故事來自David的太太(采君)的真實經驗。

Slide06.jpg

概念美術 Concept Art

故事有初步方向後,就會開始畫一些關於這個故事的畫面、插畫,可以很天馬行空,也可以很細節,主要還是在幫助故事長大,更具體化,這時候產生的有些畫面甚至可以保留到作品最後,像是黑熊跌下山坡的那一幕,就是黑熊阿墨從頭到尾都沒有被拿掉的一段。

Slide07.jpg

Slide08.jpg

氛圍 Moment

故事更確定後,就可以開始畫更精緻的氣氛概念圖,可以挑選腳本裡的關鍵畫面,主要是能更進一步研究故事想呈現的情緒、氛圍與顏色設計。

Slide12.jpg

Slide13.jpg

分鏡腳本 Storyboard

Slide14.jpg

動態分鏡 Motionboard

Slide16.jpg

彩色腳本 Color Script

將腳本部分上色,研究整部作品的顏色變化,並同時也可以確認故事氣氛的轉變是否符合原本設定。

Slide19.jpg

角色設計 Character Design

角色設計:黑熊

Slide22.jpg

角色設計:爺爺

Slide24.jpg

過程中有人問到,為什麼是"紙鎮"?因為這並不是個所有人都熟悉的物品。David回答:他當初設定的物件希望是一個小孩子會感興趣的「玩具」,但大人卻不讓小孩子碰的「正經」物品,最後從個人經驗中汲取出來的就是紙鎮。動畫中細節的設計也都有所本,青剛櫟是台灣黑熊最愛吃的食物,雨傘和青剛櫟上有著相同符號的呼應。用剪影作設計是非常好的一個入手與檢視方法。

Slide25.jpg

角色排排站 Character lineup,角色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可以確認角色比例、剪影、和識別性,像是影片中有一幕是黑熊要整個抱住少女惠惠,所以個頭設計上就比正常黑熊再大個2倍。

Slide27.jpg

各種角色設定圖,探索角色表演的可能性。

Slide28.jpg

風格整合 Style Balance

Slide29.jpg

關於色塊與線條的取捨一直拿捏不定,David上一部作品《菊花小箱》是採用純色塊的方式,這次本來希望能走線條的風格,但是後來發現線條清稿實在非常耗時,所以折衷之下,前前後後試了四種作法,最後選擇臉部保留線條,身體維持色塊的作法,另外會針對每一個鏡頭作細部調整,像是這個鏡頭為了避免脖子處太平(flat),就在惠惠左耳下方加上了一撮頭髮,讓畫面更有層次。

Slide30.jp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線稿動態主要是使用Toon Boom這套軟體。

Slide31.jpg

通常會先畫小草圖(Thumbnails)確認節奏和關鍵動作(Key Pose),再開始作動畫。

Slide32.jpg

背景會製 Background Design

背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導觀眾的視覺焦點(Focus-on),指向表演發生的位置,或是劇情的關鍵所在,通常會預先規畫好再開始畫,並且用各種線條或光源設計來作導引。

Slide39.jpg

動畫上色 Color Setting

為了方便多人作業以及保留筆刷質感,放棄使用向量型的軟體做上色,而採用大家都有的PhotoShop一張一張來上色,雖然很沒有效率,但是可以確保絕對的品質,David強調這不是最好的工作流程,但是是當時想到最適合的,之後會持續尋找更好的工作方法。

Slide40.jpg

特效 Effect

主要都是使用一些After Effect裡面內建的特效,幫助說故事,不喧賓奪主。

Slide41.jpg

Slide42.jpg

配樂和音效 Music & Sound 

在製作分鏡腳本時就會慢慢開始建立一個專屬的對應表格,標出所有的音效需求和配樂情緒,另外也會找一些聲音直接套上去先看看感覺,同時也可以之後作為音效師與作曲家的參考素材。

Slide43.jpg

Slide44.jpg

歡迎有參與活動的大家幫忙補充(請FB私訊),我們會持續更新內容。David最後也很大方的表示,假如大家有什麼關於動畫方面的問題以及留學美國的問題都可以寫信問他,他的email:taweichao@gmail.com

動畫產業發展關鍵 -對目標觀眾的理解

你的目標觀眾在哪呢? Where is your Target Audience(TA)?

你的目標觀眾在哪呢?
Where is your Target Audience?

動畫是大人小孩都喜愛的一類影像,但我們對「動畫」真的瞭解嗎?為什麼電視上看到的作品有超過九成都是國外進口呢?台灣動畫產業發展的現狀為何?台灣動畫公司的原創作品都去哪了呢?身為創作者,又該如何靠著創作動畫安居樂業呢?

邱立偉 目標觀眾.jpg

邱立偉老師,台南『studio2』 的導演、創辦人,率領優秀的原創動畫團隊做出了許多精緻優質的動畫影集作品,像是:《小太陽》《小貓巴克里》《觀測站少年》,10年來囊括金鐘獎、金馬獎等國內外影展大小獎項,作品也巡迴西班牙、法國、德國等動畫影展展出,原創開發的實戰經驗豐富,作品也通過一定的市場考驗。以下,透過採訪老師的問答整理,將帶領我們一探台灣動畫產業發展的關鍵 -目標觀眾 Target Audience(簡稱:TA)~

Q:可以和我們聊聊台灣動畫產業的原創發展嗎?

A:台灣動畫發展早期以代工為主,從經驗中得到許多國際動畫的「標準」與「製作經驗」,但做久了會慢慢容易以為自己也可以做很好的動畫。但是,字寫得很好看,不代表就能寫出一篇好文章

我覺得這是兩件事情,代工就像是能夠把字寫很好看,但當有一天我們要開始自己寫文章時,可能會維持過去代工製作的思維與習慣。例如韓國剛開始的原創動畫,也經歷一段痛苦的撞牆時期,做什麼都很像日本。代工逐漸離開台灣之後,台灣原創動畫電影產業大多離不開代工思維,動畫表演與故事仍遵循所謂「法則」。而這些法則,很可能是來自於海外不同民族的文化。例如擠壓拉伸的肢體表演法則,可能是來自於歐美戲劇中對於肢體概念,而較於內斂或寫意的亞洲則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也有優秀的作品產出,例如王小棣導演的《魔法阿嬤》...等等,但是零星的數量,無法支撐整個動畫產業。然而,原創動畫表現最優秀的,卻反而是從沒有代工經驗的學生開始,一部兩部,開始在國際間大放異彩。

Q:所以說,原創動畫是從學院開始囉!那您對這樣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A:因為這些創作者都來自藝術大學,像是:台藝、北藝、南藝,所以作品大多是純粹的藝術創作,創作範疇就專注在:自身對人事物的經驗看法,自我情感的投射、高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批判,比較沒有目標觀眾的針對性,美學和形式上可以做許多大膽實驗,但沒有針對「目標觀眾」( Target Audience,TA )的設計。之後佼佼者畢業後回學校擔任老師,再把這些觀念和經驗傳承下去,結果就變成無論是綜合大學或技職體系,關於動畫教育的概念都很模糊但又很相似,於是乎全台灣的動畫學生都在做「創作」,而不把動畫當作「產品」來看待

所以在台灣,動畫就比較侷限在藝術表現中。設計是有目的性,像是化妝品包裝,是賣給熟女或是賣給十七八歲少女的,設計就會很不一樣。其實台灣設計教育還滿先進的,脫離美工追求技法層次之後,就會有更多關於市場分析、消費者分析、色彩計畫...等等範疇,非常有邏輯,是一連串理性推衍的結果。但在動畫製作時卻很少著墨這一塊,對於銀幕後面的人的樣子沒有想像。因此沒有目標觀眾,也就沒有"類型"

Q:聽起來是個大問題?而且也是台灣動畫一直無法產業化的關鍵?

A:這是我觀察到的台灣原創動畫的「現狀」,但我不能說它是個「問題」,因為這是個一脈相承的結果,過去是藝術學院的學生,現在則是動畫院校的老師,本身TA與產業觀念相對較少,對於產業的理解仍停留在代工、接案與服務,於是很自然而然產生了這樣的發展方向,這件事本身雖然沒有好壞,但缺乏多元的發展。

以自身的經驗而言,我從南藝大畢業後繼續做創作,也回頭在學校教書,但是,走到今天我發現了一個狀況:花了很長的時間一部一部的完成了動畫創作,也參與了許多影展,然後呢?作品隨著影展結束也沒能有更多機會映演。沒有後續效應,沒有長期發展,沒有產業累積。於是我開始思考:我喜歡做動畫,那我要怎麼才能繼續做動畫,並且以此維生?於是我才開始去想:動畫在商業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Q:真的很少聽到有人這麼正面的談動畫的商業價值,願聞其詳!

A:後來我自己做了點歸納,動畫在商業應用上主要分做兩種:一種是「動畫服務」,比較像是做代工,偏向一次性的專業服務:做廣告、做MV、做片頭、做Motion Graphics,賺取一回合的勞務報酬,幫客戶做完,故事就結束了,它重視的是:品質、效率、價格,品質愈高,速度愈快,價格愈低就能搶到愈多案子,跟代工的本質沒有差別。

另一種則是「動畫內容」,完全是另一個模式,會專注在創新、主題、目標觀眾、周邊、授權、行銷,完全是市場導向的思維。不是獲得影展評審的認同,而是需要更直接的面對觀眾。兩件事的重點有許多不同,即便動畫師在做的事好像完全相同,一樣在調動作、Rigging、Modeling,但在企畫端的概念常常有許多不同

而這又牽涉到了產品規格,動畫短片很多時候是沒有目標觀眾的問題,因為它絕大多數的放映平台是在影展、網路,但是將動畫做為產業看待時,你就會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可是後來當我在做影集時,就會接觸到市場上的買家,他們就會問:你的TA是誰?你要做幾集?你的類型是什麼?到底你的故事是說給誰聽?說故事的口吻該如何?而這一切一切都和TA有關

Q:那您可以和我們談談,TA和兒童動畫創作的關連性嗎?

A:就算主題拉回到兒童動畫創作,道理還是相通的,首先,你要理解你的觀眾(TA),第二,你要用觀眾感興趣的口吻去說故事,用觀眾了解的方式讓他們閱讀,就拿經典童話「醜小鴨」來講,他的故事內容是沉重嚴肅的,但是說故事口吻卻是親切有趣,皮克斯的「料理鼠王」則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台灣在這方面是很缺乏的,無論是兒童動畫領域,或是成人動畫甚至是青少年動畫都沒有做到,簡單說就是連「類型」都還沒出現,都是從導演從自身經驗、情感出發,然後做完「剛好」符合到某個類型,說是老少咸宜從9歲到99歲都能看,但那就等於什麼都不是,所以講出來都有些牽強。

Q:請問您覺得該怎麼改善動畫創作不重視「目標觀眾」的產學現狀呢?

A:也許,未來在台灣的動畫教育,應該投入更多關於TA的概念,著重在技術面的同時,多一點導演、編劇和製片的教育,慢慢將創作導向產品,也才能真正使產業不只有代工,也有原創內容型的動畫公司與團隊。並且培養能夠針對風格設計流程的人才,畢竟動畫視覺風格有其多樣性與可能性,產生足以讓風格量化的人才,也可能在視覺上產生差異性與獨特性。但一個人要畫一張圖很容易,但是讓20個人要畫同一種風格的圖就很難了。

再舉個例子,台灣很多外界的人會以為動畫跟遊戲很像很像,模糊的概念甚至讓很多學校將兩者設成同一科系,但是兩者的產業規模在台灣卻是天差地遠,遊戲產業有許多年高營業額的上市櫃公司,而動畫卻總是一片哀鴻遍野。其中有一個明顯的原因,就是遊戲從一開始就定位是「產品」,會做產品分析,玩家分析,比方說一台跳舞機,玩家是青少年還是家庭?賣點在哪?可以換裝還是有最多新歌?要有什麼功能?每個玩家的平均遊戲時數會是多少?

但是動畫可能就不是這麼一回事,較少把作品當作產品,甚至很多人不知道TA是什麼?所以,台灣動畫創作者幾乎全部都是藝術家,但一個成熟的社會與產業可能不能只有藝術家,改變契機也只能從根源的教育著手。

本文由 信誼基金會 贊助編撰
(Photo via Studio2Talks FB , CC License)

HsinYi.gif

2015 Annecy 安錫影展 片頭動畫集

2015 Annecy Opening.png

世界四大動畫影展

之一的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長達一周的影展中,每天都有不同種類大大小小的放映場次,在放映入圍精彩作品前,片頭都會固定放映兩支短片:一支是曝光贊助商Logo的官方動畫影片,另一支則是利用各種方法帶出"安錫 Annecy"字樣的"一分鐘"精彩動畫。Logo影片是固定的,"安錫Annecy"字樣的開場則是天天不同,所以五天就有五支影片可以欣賞。而這些影片的來頭也有個傳統,就是都交由法國最負盛名的動畫學校GOBELINS的學生來負責製作,同時也是他們二年級生一展長才的學期作業,曝光到全世界的最佳管道!

今年片名頗為特別,似乎都是採用女孩子的名字,原來是為了向全球傑出的女性動畫導演做回顧及致敬,除了在影展現場有專題展覽之外,每日的片頭短片當然也呼應了這個主題,用精彩動畫傳達了五位女性動畫導演所代表的人生觀與藝術成就,以表尊崇致意。女性動畫家依序為: Mary Blair -迪士尼動畫影響深遠的女性藝術總監,;Evelyn Lambart -加拿大第一位女動畫導演;Lotte Reiniger -歐洲第一部動畫長片的導演;Claire Parker -發明並致力於針幕動畫技術的創作者之一;Alison de Vere -第一位在安錫動畫影展得獎的女性。

話不多說,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今年的精彩作品吧!

MARY 瑪莉

華德‧迪士尼:要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

Mary Blair出生於美國,1940年開始到迪士尼動畫公司工作,她在那邊工作長達十幾年,參與了許多家喻戶曉的作品,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小飛俠》、《灰姑娘》等等。華特迪士尼都很看重她對色彩設計的天分,找她設計迪士尼樂園裡的小小世界遊樂設施,以及一些出現在樂園裡的壁畫。至今如果有去迪士尼樂園玩,都還是可以看得到Mary她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的作品。(延伸閱讀)

CLAIRE 克萊兒

客戶總是不好懂,但有時候又出人意表的容易理解(?)。

Claire Parker是美國工程師以及動畫師。她為電影的貢獻最著名的就是針幕(pinscreen)的發明。針幕是在一個直立的方格架上,用人工的方式去推24萬個鐵針,利用亮與暗處製造出一張張圖畫出來。其實這些一格一格鐵針製作出的畫做也就是後來像素(pixels)的概念。Claire的作品曾出現在知名導演Orson Welles 1962年《The Trial》的開幕片頭裡。(作品連結)

Alison 艾莉森

創作人每次在捕捉點子時都是場掏心掏肺的大冒險!前後的對比與轉場令人驚艷。

Alison de Vere是英國動畫師。1951年開始在英國動畫公司Halas and Batchelor擔任背景設計師,Alison在當時是英國動畫圈裡的第一位女性高階主管,後來繼續帶領過許過公司的動畫部門,也執導了披頭四的動畫片《The Yellow Submarine》,還在影片中擔綱了一個小角色。1979年她的作品《Mr. Pascal》獲得安錫動畫影展的首獎。之後幫英國電視台Channel 4製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兒童動畫短片,其中最為著名的是《The Black Dog》,此片也獲得許多影展的獎項。(作品連結)

EVE 依芙

燃燒生命做動畫之餘,也別忘了關懷身邊的夥伴、家人與朋友喔!

Evelyn Lambart出生於加拿大,小時候患有聽力障礙,她也因此專注在利用視覺影像來傳達她想要表達的事物。她後來與Norman McLaren合作過幾部作品。不過那個時候即使是兩人合力執導的作品,大家眼中也只看到Norman McLaren,Evelyn並沒有備受外界得關注。之後Evelyn決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創作屬於她自己的作品。她後來的作品都是以剪紙的方式去呈現,述說伊索寓言的故事,也得到許多大獎的肯定。(作品連結)

LOTTE 樂天

開心生活之餘也別忘了關心社會變化和國家大事啊...

Lotte Reiniger於1899年出生於德國,是一位電影導演也是剪紙動畫的始祖。她的動畫生涯是要從她15歲時去聽了導演Paul Wegener的動畫講座開始,後來為了追隨她的夢想甚至參加了Wegener的劇團,也讓Wegener開始注意到她的天分,因而推薦她給動畫工作室資助她拍電影。她最著名的作品為銀行家路易斯•哈根所資助的《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Prince Achmed),這是個根據《一千零一夜》改編的故事。其剪紙風格極為細膩,呈現出浪漫、夢幻般個視覺享受,夫妻倆(老公 Carl Koch)是創作搭檔,沉浸在動畫創作與兩人世界中不問世事,後來隨著納粹的興起,Lotte與她的老公(Carl Koch)在1933到1944年間在歐洲各地找尋歸宿之處,也在這期間與許多知名的歐洲知名導演合作拍電影。(作品連結)

Teaser Annecy 2015

安錫影展官方的宣傳影片。

協力編撰: 2015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官方臉書

kv_tiaf.png

參考資料:5 Gobelins Shorts That Pay Tribute To Women Animation Pioneers 

特別感謝 馨慧

 

誰能不愛黃色小小兵...的爸爸 - 下

螢幕截圖 2015-05-30 21.09.07.pngDespMe2-02.jpg

左為 Chris Renaud,他的最佳夥伴。

Whatever you like doing, do it!


Cette espèce de puce jaune en salopette bleue, croisée avec un Bibendum aux yeux écarquillés, bondit l'an dernier en couverture de Télérama, avant de revenir en force dans Moi, moche et méchant 2, zézayant et gargouillant toujours dans le même sabir aux effets hilarants, plébiscité internationalement. Cette popularité instantanée couronna un savant brainstorming. « Au départ, les Minions étaient des trolls, une armée de gros balèzes, raconte Pierre Coffin. Mais nous avons préféré nous éloigner de la ressemblance humaine. Nous sommes passés par tous les stades, jusqu'au crapaud jaunâtre à grosses lunettes. Finalement, j'ai pensé qu'il fallait se concentrer sur l'expression, les yeux et la bouche. Et c'est devenu ce bonhomme très simple, un peu à la japonaise. »
起初,小小兵們是被設定成類似妖精的角色,一對強壯的巨人軍團,Pierre 回憶道來。但我們希望遠離人類的共通性等等,經歷過數不清的變換後,我們找到了這種黃色以及超大眼鏡的設定,最後我覺得應該專注在眼睛與嘴唇的表演上就好。就這樣,角色變得很簡單,很單純,有點日系的風格。

Une création collective impliquant toute une équipe, à commencer par le coréalisateur, Chris Renaud, insiste Pierre Coffin. Il règne une atmosphère de coopérative dans les studios américano-français d'Illumination-Mac Guff, installés dans le XVe arrondissement de Paris. Partout, des animateurs devant des écrans d'ordinateur sur lesquels se mélangent repères géométriques très techniques et traits de crayon. Qui prennent, ici ou là, la forme d'un Minion.
而一個集體式的創作風氣,由另一位共同導演 Chris Renaud 開始帶起並慢慢傳染帶動給整個團隊,Pierre 強調。Chris 帶領著整個美法合作的團隊,開啟一個不可思議的集體創作氛圍,就在這間位於巴黎15區的 Mac Guff 工作室,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動畫師緊盯著螢幕拿出看家本領認真專注的畫著這些黃色的小怪胎。

螢幕截圖 2015-05-30 21.38.55.png

Ces mini-vedettes, jusqu'ici faire-valoir du méchant, vont passer au premier plan dans un film dont la fabrication est déjà lancée. Sur un ordinateur, une esquisse de salle de cinéma des années 60 apparaît. C'est à New York puis à Londres, dans l'ambiance des Swinging Sixties, que l'on retrouvera les Minions, après avoir remonté leur histoire jusqu'aux origines : depuis la nuit des temps, ils cherchent à servir des méchants, mais causent leur perte à force de joyeuse bêtise…Le film est attendu sur les écrans pour l'été 2015. « Certains vont se dire qu'on fait ça parce que ça plaît et que ça rapporte plein de sous, reconnaît Pierre Coffin. C'est à nous de les surprendre en mettant des idées dans le film. Par exemple, la musique qu'on a choisie, c'est plutôt les Doors que la variété de l'époque. Et on travaille sur l'humour, on ne se contente pas de petits gags ! »
這群迷你明星們反轉了對“壞人”的印象,將第一次成為主角出現在大螢幕上。早期60年代的搖擺風格趣味,從紐約開始再到倫敦,現在我們即將在2015年的夏天從這部新片【小小兵】出發重新發掘這群小壞蛋的神秘身世。《有許多人認為,為什麼我們要做這部片除了喜歡之外還有金錢的誘惑,這點我並不否認。我們的任務是讓大家耳目一新並且加入許許多多的創意在影片裡面。比如我們精挑細選了許多類似門戶樂團《The Doors》多樣風格的音樂,而且我們十分認真地在創造幽默感而不只是插科打諢得無厘頭笑點。

Dans l'esprit du réalisateur, fan des Simpson, le souci de la rigolade au premier degré et du rire au second façonne un genre de dessin animé à la fois enfantin et pas gnangnan. Familial et impertinent. Sympa mais pas trop bien élevé. Ce qu'il explique ces temps-ci à l'actrice Sandra Bullock, la star galactique de Gravity, en l'invitant à faire quelques « excès » de voix pour rentrer dans son personnage : la méchante sur laquelle vont tomber les Minions des années 60.
在這個熱愛《辛普森家族》的導演的想法當中,不僅僅要創造搞笑的橋段甚至要佈置些隱晦的雙重幽默在動畫當中,不僅孩子們看得發笑大人們也可以品出趣味來,甚至帶點低俗的笑點也無妨。這表示這次特別邀請來參與配音演員珊卓布拉克,很努力的偶爾要表現得有點 over 以表現出導演期望的”笑點”,同時將觀眾帶入60年代的特殊風情。

Entre ses allers-retours mensuels à Los Angeles et des réunions dans les studios parisiens, où il peut « passer une journée à dire oui ou non, à valider des choix artistiques », le Français n'a plus le temps de dessiner. « Tout est créatif, mais mon métier a changé », regrette-t-il. Avec la nostalgie du temps où il confectionnait ses pubs rigolotes, et peut-être même du temps où, en cours de philo, il couvrait ses cahiers de dessins, sans écrire un mot. Son père, diplomate, refusait de le voir s'engager dans la vie d'artiste. Il s'accrocha, poussé par une sensibilité qu'il tient peut-être de sa mère, la romancière indonésienne Nh. Dini.
跳躍在洛杉磯與巴黎間的飛行,以及工作室所有等待他確認的美術表現手法,Pierre Coffin 似乎沒有時間動手畫畫了。
他有些無奈的說:雖然所有的事情依舊屬於創造性的工作,但我的任務似乎有些改變了。現在他反而有些懷念當年他有許多時間精心設計那些搞笑的廣告片,又或許是那些時間,無聊的哲學課,畫滿整本的塗鴉卻沒記下半句課程重點的時光。皮耶的爸爸從事外交工作,不支持他的兒子從事藝術工作;幸好他那位印尼裔的小說家媽媽很早便發現了他的才華並且支持他,讓他始終走在動畫這條路上。

Le plaisir de créer, Pierre Coffin le retrouve encore certains matins. Une fois ses enfants à l'école, seul à la maison, il se met à dire de drôles de mots dans un micro. Il enregistre les dialogues zinzins des Minions. Leur voix, c'est la sienne, retravaillée en studio, mais qui surgit d'abord là, chez lui, dans une grande bouffée de fantaisie.
如今,皮耶仍然在某些早晨遇見創作的喜悅。某次,當他的孩子都去上課獨他一人在家時,他打開電腦拿著麥克風錄起一些不著邊際的笑話,這些隨口說出混雜各種語言的”小兵外星語"原來都是來自於他的自娛自樂,最後才拿去專業錄音室進行加工,但這些無數的童言童語正是每次來自那些配著豐沛想像力的一人早餐時光!

 

NHdini_PierreCoffin_Lintang.jpg

與母親Nh. Dini.及家人的合照

螢幕截圖 2015-05-31 10.19.52.png螢幕截圖 2015-05-30 18.27.40.png

注釋: Abrutis 指旁邊這兩個傻蛋 

本文章轉載自Télérama,圖片等資料皆從網路轉載,由本人免費不專業翻譯並分享。  

2015 法國安錫動畫影展 得獎名單 -長片、短片、學生影片

affiche-annecy-2015-paysage.jpg

長片類 Feature film

最佳影片 水晶獎 Cristal Award

April and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四月的燦爛日子

導演/Franck Ekinci、Christian Desmare  國家/ 法國、加拿大、比利時  / 影片介紹
頒給Franck Ekinci 和 Christian Desmare共同執導的『四月的燦爛日子』( April and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這部片的執行動畫是曾經製作『茉莉人生』的團隊Je Suis Bien Content。故事是改編自法國知名漫畫家塔第(Jacques Tardi)的圖畫書『四月』 (APRIL) 。本片找來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 配音, 美國地區行銷及發行是由曾經操作六次奧斯卡最佳長片的公司Gkid來做,本片問鼎明年奧斯卡的機會頗大!(影片)

 

avril_home_1170x730.jpg

 

評審獎 Jury Award

Sarusuberi: Miss Hokusai 百日紅

導演/ 原惠一 國家/ 日本 / 影片介紹
【摘錄】改編自 杉浦日向子繪製的歷史漫畫《百日紅》,由原惠一(成名作:河童之夏)擔任監督的作品《百日紅 ~Miss HOKUSAI~》,近日釋出宣傳影片。《百日紅》是杉浦日向子同時作為江戶文化研究家與漫畫家的代表作品,故事以日本歷史上知名的浮世繪師 葛飾北齋與他的女兒 榮作為中心,並以榮為主角,描述在江戶時代作為繪師的他與人們的生活與交流。動畫將由 Production I.G 負責製作,除了 5 月 9 日將於日本上映外,官方也宣布作品將於法國、英國等 6 個海外國家上映。

 

觀眾票選獎 Audience Award

Long Way North 遙遠北方

導演/ Rémi Chayé 國家/ 丹麥、法國 / 影片介紹
「凱爾經的秘密」導演Rémi CHAYÉ所推出的新作品,描述一個俄羅斯女孩追隨自由意志,前往北極尋找探險失蹤的祖父的故事。

 

短片類 Short film

最佳影片 水晶獎 Cristal Award

We Can't Live Without Cosmos 人人都想當太空人

導演/ Konstantin BRONZIT 國家/ 俄羅斯 / 影片介紹
俄羅斯導演康斯坦丁·布朗茲(Konstantin BRONZIT)執導的『人人都想當太空人』《 We Can't Live Without Cosmos》這部作品一如布朗茲以往的風格,幽默諷刺的影像語法道出訓練太空人的瘋狂行徑,流暢的2D動畫,再次展現布朗茲的大師功力!(預告影片)

We can't live without cosmos Trailer.jpg

 

評審團特別獎及觀眾票選獎 Jury Distinction & Audience Award

World of Tomorrow 明天過後

導演/ Don Hertzfeldt 國家/ 美國 / 影片介紹 

 

第一部影片獎 Award for a first film

Guida 蓋意達

導演/ Rosana Urbes 國家/ 巴西 / 影片介紹 

 

評審獎 Jury Award

The Master 主人不在家

導演/ Riho Unt 國家/ 愛沙尼亞 / 影片介紹

 

學生作品 Graduation film

最佳影片 水晶獎 Cristal Award

My Dad  我的父親

導演/ Marcus Artimage 國家/ 英國 / 影片介紹
頒給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學生Marcus Artimage的作品『我的父親』。故事內容描寫孩子如何受到父親影響,喪失對世界探索的大好機會。導演除了手繪,也加上剪紙拼貼等混合媒材。創意十足!

 

評審團特別獎 Jury Distinction

Brume, cailloux et métaphysique 抽象的世界

導演/ Lisa Matuszak (安顧勒美商業公會動畫電影學院 EMCA) 國家/ 法國 / 影片介紹

 

評審獎 Jury Award

Edmond  艾德蒙

導演/ Nina Gantz (英國國家影視學院NFTS) 國家/ 英國 / 影片介紹

 

台灣入圍 Taiwan Nominated

台灣去年全軍覆沒,今年則有兩部學生作品入圍(灑花),可喜可賀。一支是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6位學生的畢業作品【奈ㄝ安捏 What's going on with Annie】,另一支則是紐約School of Visual Arts畢業的Nai Wei Liu 劉乃瑋的【Something Important】,兩支作品都是手繪動畫,故事敘事性不強,但是風格都相當的特立吸睛,有讓人著迷的影像魅力,由此也可看出安錫評審的口味。

奈ㄝ安捏 What's going on with Annie

Something Important


協力編撰: 2015 TIAF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官方臉書

TIAF.jpg

 

聖誕節的秘密 Klaus

klaus_pablos.jpg

手繪動畫師的逆襲!吸取 CGI 質感菁華的"全手繪動畫" !!

 

因為近年來 CG 動畫的大受歡迎,讓手繪動畫電影產業大受打擊,幾乎消失在主流市場的鎂光燈下,但是手繪動畫有其獨特魅力,那該如何運用這種手感魅力重新奪回世人目光呢?產業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這一直是許多手繪動畫師在思考的大哉問。於是,西班牙的老牌手繪動畫工作室 The SPA Studios 找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答案:觀眾喜歡 CG I動畫,那就給他們「全手繪」的 CG 動畫吧!但比 CG 更精緻漂亮的貼圖質感,比 CG 更靈活深刻的動畫表演!比 CG 更具溫度與體積感的光影色調!

klaus_pablos_b.jpg

值得一提的還有本片來自西班牙的導演 Sergio Pablos,迪士尼動畫師出身的他手繪功力深厚強大,曾經擔任過《泰山》 Tantor、《星銀島》 Dr. Doppler 的指定角色動畫指導,但又因為他後來成為了電影《神偷奶爸》系列的原創者之一,因此成了少數能真正靠動畫發大財的一線動畫師,後續來陸續參與開發了《里約大冒險》、《星星大作戰》...等名作。在馬德里擁有自己的動畫開發工作室 SPA Studios。

 

他接受採訪時提到:他很喜歡CGI動畫,也參與過許多好專案,但他一直對手繪動畫難以忘懷,並且一直在問自己:究竟手繪動畫電影在這個時代該以何種面貌生存下去?最後,他有了兩個心得:視覺上,手繪動畫要跳脫過去,不能耽溺於懷舊風格,尋找手繪與 CGI 風格的中點;內容上,必須找到適合手繪動畫發揮的題材和強項,基於這兩個理由, 《Klaus》因此誕生。

Snap159.jpg

《Klaus》是在描述聖誕老人的起源故事,郵差學院成績糟糕的男主角 Jesper,畢業後被分發到一個冷得要命的南極圈小島開發業務,但他發現這裡的人彼此不合,很少聊天更不用說寫信了,正當他快要放棄時,他意外發現了一個神秘獨居的木匠 Klaus,有著滿屋子的木製玩具以及創造它們的巧手天賦。於是這段友誼開始超展開,締造了未來家家戶戶在某個日子都要掛上襪子、清理煙囪、當個好客鄰居的佳話美談。(超譯來源 )

 

籌資短片中的動畫主要由 Sergio 和另一名動畫師兩人獨力完成,工具上使用了手繪動畫軟體 TVPaint,他們現在希望能藉著這支短片來吸引投資人與合製公司參與做成電影長片,於是後來就找到了 Netflix。除此之外,還希望能打造出不同以往手繪動畫的工作流程(Pipeline),另闢蹊徑,完成這場大膽的動畫冒險。據傳本片同時也將代表 Netflix 挑戰奧斯卡最佳動畫常片寶座,因此預計將在北美 11月8日 上院線,一周後上到 Netflix 平台。在這個 3D 商業動畫電影掛帥稱王的年代,不走院線發行但卻擁有雄厚資金與廣大觀眾的串流平台 Netflix,確實是對獨立製片的影人有很大助益,也讓我們觀眾因此有更多元的觀影選擇。

Sergio Pablos 2015 DemoReel

 

影片截圖 Stills

klaus_pablos_c.jpg

klaus_pablos_d.jpg

Snap160.jpg

Snap161.jpg

Snap162.jpg

Snap163.jpg

Snap164.jpg

Snap165.jpg

Snap166.jpg

Snap170.jpg

Snap167.jpg

Snap168.jpg

Snap169.jpg

Snap171.jpg

Snap157.jpg

Snap158.jpg

參考資料:Sergio Pablos Talks About His Stunning Hand-Drawn Project ‘Klaus’ [Exclusiv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