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如何把「爭議性議題」拍成電影

 

lazer epilasyon bölgesel zayıflama vinç kiralama botoks

con03.jpg

墮胎、同性戀、核電、新移民 - 這些都是人們長期關注,也都有強烈主張的議題。那,以這些議題為主軸的電影,應該很容易吸引到票房吧? 如果拍出這樣的電影,對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可能會馬上衝去看。但,電影本身的故事要讓他們覺得新鮮,是一個問題。電影的結尾要讓他們有感觸,又是另一個問題。雖然爭議性議題大家愛討論,但要把這些議題拍成好看的片,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問題。關於這點,以下提供三點建議,供大家思考看看。

 

第一點: 為何觀眾要在乎你的觀點

大部分想看這種片的觀眾,對這些議題都已經有相當的投入了,不管是墮胎、同性戀、核電、或是新移民,他們都思考過社會、政府該往哪些方向前進。這些觀眾的心都已定。他們想要的是,被聽見,而不是去聽創作者的觀點。他們想看的是,強化他們主張的電影。那,在這群觀眾中,一個創作者能提出什麼建設性的觀點? 然後,觀眾又為什麼要在乎? 

這時,你當然可以馬上拿起筆,寫出一個立場鮮明的角色,馬上拍成一部,闡述自己立場的電影,但是,這樣做會讓大眾迫不及待的想衝向戲院,去了解你在想什麼嗎? 應該不會。

你的電影中,搞不好還有幾個很不錯的論點,但這些論點都藏在電影裡,觀眾要先買票才看的到。如果你最引以為傲的論點,都很難讓人知曉,到底要靠什麼吸引觀眾買票入場哪?

答案是,不是要用論點、不是用主題、也不是用創作者立場,去吸引觀眾入場。而是要用故事 - 主題被述說的方式 - 去吸引觀眾。

如果你的電影在講一個女人突然發現她懷孕了,她開始緊張,生活開始失衡。這樣的故事,或許裡面有些衝突和戲劇性,但是,故事本身是不吸引人的。

如果你的電影在講一個女人突然發現她懷孕了,然後她發現她先生是個殺人魔,這樣的故事,或許刺激了些。但,感覺還是不太夠。

如果你的電影在講一個女人,為了要逼她男友結婚,「假裝」懷孕,但,她後來又反悔了,「假裝」去醫院做個「假墮胎」手術,誤打誤撞,變成了「支持墮胎」的公眾人物。女主角從「假懷孕」,到「假墮胎」,最後變成「假名人」,這時,墮胎主題,就從一個籠統的主題,變成了這個主角專屬的「兩難處境」。

上述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發揮空間,也都各自有觀眾群。但,這裡的重點是,觀眾會選擇看一部電影,絕大部份,是因為主角的「兩難處境」跟自己有共鳴。  

 


 

con05.jpg

第二點,你的論點,是不是已經被講爛了?  

當你在拍爭議性議題、或任何形式的電影時,記得,這些電影的議題,都已經存在社會上很久了,也被千百個故事包裝過了,也就是說,這些議題的 - 好處、壞處 - 也都被分析到爛了。我們都知道戰爭不好、不公,因利益而生,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了,但,如果你被交付要拍一部戰爭片,你要如何拍,才不會讓人覺得是陳腔爛調。這時,不是要假裝戰爭片裡講的主題,不是陳腔爛調,它是。但是,技巧是要找出新的方法,讓觀眾重新認識這些主題。

這裡所謂的技巧,就是指「故事」,大部分觀眾在意的是,故事想問的問題,而不是主題想問的問題,如果你要講一個戰爭不好的故事 - 一個小兵為了逃兵,不惜幹掉長官,假裝成長官逃兵,然後,被敵軍抓到,被關到敵軍俘虜營裡,還被自己同袍當領袖,最後,在戰爭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 這個故事,可以探索戰爭的各個層面,但它更是這個小兵的「個人旅程」,一個沒準備好,就被推向內在、與外在戰場的故事,也因為有這個故事,才能讓觀眾對這個電影,有很強的共鳴點。

如果你讓主題變成電影的賣點,例如一部講伊波拉病毒的電影,就用伊波拉病毒本身去宣傳它,這樣做,有可能會成功,但運氣成份較多,也跟時機有關。但是,讓故事問一個「有趣的問題」,或是讓故事有一個很難解的「兩難處境」,都會讓這部電影,更淵遠流長,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con07.gif

第三點,你的故事只有單一面向嗎?

主題越有爭議性,創作者越有可能有強烈的感受,有些主題很複雜,有灰色地帶,有些則沒有。如果你的故事跟強暴有關,你要把強暴犯,用公平的眼光拍,還是要把他拍成壞蛋? 但,請記得,一個單一面向的故事,就算議題只有單一面向,也不會是好看的戲劇。

但,另一方面,一個主角如果永遠是對的,他也知道他是對的,最後也被證明,他是對的,也不是不可行 - James Bond (詹姆士 龐德)、Indiana Jones (印第安那 瓊斯),都是這種主角。

但是,碰到電影的主題,一直只講一邊的好,另一邊的壞,電影很快就會變成過度簡化的卡通了。

但是,反過來說,用過多的面向去探討一個主題,拍出角色的每個面向,讓我們看不出「對」與「錯」,看不出想法,也會讓電影變的很冗長。

所以,如果探討太多面向、探討太少面向,都很無聊,到底要如何拍一個不會失焦,也不會過度簡化的故事?

答案是,電影中唯一重要的觀點,只有主角的觀點。主角的觀點 - 不是創作者的觀點 - 才是觀眾想多了解的。主角的觀點 - 他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 越清楚越好。這樣,不只可以創造出一個立場鮮明的角色,也可以創造出挑戰他立場的反派,讓主角鞏固自己的立場。一個立場不明,對事情沒有想法的角色,很難詮釋。也只代表,創作者對許多事情沒有想法。

另外,一個角色的立場,很清楚的好處是,當他的立場被挑戰時,他會想站穩腳步,不想被打敗,這樣的故事,比一個沒有方向的故事,有意義多了。

 

 

 原文連結: Writing Issues

優秀編劇 - THR 2015 - 圓桌訪談

THRwriters2014.jpg

登場人物:

  • Jonathan Nolan 喬納森 · 諾蘭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編劇
  • Gillian Flynn 吉莉安 · 弗琳 -《控制》Gone Girl 編劇
  • Jon Favreau 強 · 法夫洛 -《五星主廚快餐車》Chef 編劇
  • Graham Moore 格雷厄姆 · 摩爾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編劇
  • Chris Rock 克里斯 · 洛克 -《喜劇人生》Top Five 編劇
  • Anthony McCarten 安東尼 · 麥卡登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編劇

 

 

問: 你參予的電影,都是與你家人共事,你哥哥 Christopher Nolan (克里斯多福 · 諾蘭) 是導演,你大嫂 Emma Thomas (艾瑪 湯瑪斯) 是製作人。你們是怎麼合作的,工作氣氛又如何?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編劇 -「Jonathan Nolan 喬納森 · 諾蘭」說拍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能和信任的人一起合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問: 那,你會讓你哥哥改寫你的劇本嗎?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編劇 -Jonathan Nolan 喬納森 · 諾蘭」說通常他改寫我劇本時,我已經再寫下一部戲了。我會放手讓他改。過程是這樣的,他會改,然後,我也會再改,我們會這樣來回「改」無數次,但最後一次的「改」,也就是所謂的定稿,會留給他。我哥哥 (克里斯多福 · 諾蘭) 改寫劇本時,會先熟讀劇本,然後,擁抱它、改變它,最後,會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到了拍片現場,劇本中的每一句對白,他都深刻體會過了。

 

問: 俗語說:寫你知道的東西 (Write what you know),這句話對嗎?

《五星主廚快餐車》Chef 編劇 -「Jon Favreau 強 · 法夫洛」說 : 其實,也可以說,寫你「想知道」的東西。你一定要喜歡你電影的主題,那份熱情,觀眾是感覺的到的。以我自己來說,我寧願看一部我沒興趣,卻被用心創作的電影,也不要看一個,我很有興趣,卻被草草創作的電影。因為,我很愛那些細節。

《喜劇人生》Top Five 編劇 -「Chris Rock 克里斯 · 洛克」說我也是,我很愛一部,能讓我有三四件事情,搞不懂的電影。

《控制》Gone Girl 編劇 -「Gillian Flynn 吉莉安 · 弗琳」說嗯。我愛不完美的電影。像電影《少棒闖天下》,它有不另人滿意的結尾,但,電影最後還是讓人開心的,因為,那結局是最正確、最真實的。結尾時,主角的對伍輸了,贏家走過來跟他們道歉。這時,主角們就跟贏家說:「把你的獎盃塞回你屁眼裡啦!」(Take your trophy and stick it up your ass!)(笑)。我很愛這段,因為他們輸的很大氣。  

rocky2.jpg

《喜劇人生》Top Five 編劇 -「Chris Rock 克里斯 · 洛克」說:電影《洛基》是跟《少棒闖天下》同期的電影。它的美妙之處在於,它是人生的縮影。你以為你在看部「拳擊片」,兩個小時裡,你看洛基在那邊練拳,打冰庫裡的豬肉什麼的。但你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在看部「愛情片」。人生就是這樣。我們上班、下班,做東、做西。但,我們的快樂,來自我們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小時候上學,每天花六個小時在學習。但,如果我問你,學校裡,你記得什麼? 你會說我記得我暗戀隔壁班的某某某,然後,又跟誰誰誰搞在一起。你只會記得 「關係」。對對對,洛基的臉,被揍 1000 下了,但最終,它還是在講那 1 個女孩的故事。任何電影,所有電影,都是在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問: 角色演變重要嗎?

《五星主廚快餐車》Chef 編劇 -「Jon Favreau 強 · 法夫洛」說:觀眾想看的就是,角色演變 - 開始時,是一個人,結束時,透過教訓,變成另一個人。我們可能會先被電影的「類型」所吸引,但我們真正想看的是,角色成長。角色必需有些缺失,他才有成長的空間。角色成長太過順遂,觀眾會不喜歡,路程不夠艱辛,觀眾也會抽離。像《五星主廚快餐車》我讓主角一開始有些缺失,但是,那是他自己不知道的缺失。所以,一開始主角跟他兒子處不好,我並不會讓他大罵他兒子,我反而是讓他一直看電話,忽略了跟兒子的互動。所以,結尾時,他修補好這層關係時,我們以為我們在看食物片、拳擊片、或是喜劇片,就像前面所說的,電影都在講別的東西,我們其實是在看部爸爸跟兒子修補好關係的電影。這就是大片商的運作的模式,主題都會被更強而有力、更包羅萬象的東西給包裝,為的是讓第一排,到最後一排的人,都能找到電影中,自己喜歡的東西。

 

問: 你的靈感來源是什麼? 寫不出東西時怎麼辦?(what do you when you have writer's block?)

《喜劇人生》Top Five 編劇 -「Chris Rock 克里斯 · 洛克」說:我認為沒有「寫不出東西」這回事,只有「讀不夠多東西」這回事。我如果寫不出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太忙沒辦法閱讀。所以,我身上總是會帶兩本書。閱讀,會給我靈感,會讓我的頭腦清醒。 

大英雄天團 Big Hero 6 的美術

b1.jpg

英雄天團 Big Hero 6 的美術,經歷了非常多的修正與刪減。上圖這段貓咪穿火箭靴的戲,最後在正片中被剪掉了。雖然被剪掉,迪士尼的日本宣傳部,還是很愛這隻貓,在許多宣傳內容中,還是繼續讓它出現。畫這隻貓的作者是 Mingjue Helen Chen。底下有更多她替這部片畫的設定圖。

b6.jpg

b3.jpg

b2.jpg 

b4.jpg

b5.jpg 

 


 

介紹一位畫家 - Ryan Lang - 這是他替電影設計的相撲打鬥戲,很可惜,這段也在正片中被剪掉了。

b7.jpg

下是更多他的作品。

b8.jpg

b9.jpg 

b11.jpg

b10.jpg

b12.jpg

 


 

些是 Scott Watanabe 替電影畫的場景設定。

b50.png

b51.png

b52.png

 


 

下有更多不同畫家的畫。

b40.jpg

b15.jpg

b16.jpg

b20.jpg

b21.jpg

b33.jpg

b34.jpg

b14.jpg

b62.jpg

b13.jpg

b61.jpg

b60.jpg

b35.jpg

 

b36.jpg

b37.jpg

b38.jpg

b39.jpg

 

b41.jpg

b42.jpg

b43.jpg

 

十個寫出經典角色的好方法

yoda_s.jpg

(Photo courtesy of Disney & Lucas Film)

 

(一) 用角色的行為,塑造角色 (Character is Action) 

我想把這句話掛在牆上。

你的角色,講話可以很賤、或很有哲理。他可以有很酷的名字、或打扮很時髦。但最終,他做了什麼,才代表他是誰 (they are what they do) 。一個人做了什麼,也是我們評斷他的依據。所以,當你在寫故事時,不要去想你角色是哪種類型的、或穿什麼牌衣服的。應該要去想,他會「做」什麼樣的事情。

(二) 驚人的舉動

延續上段,最有意思的角色,會「做」你最意想不到的事。創造一個角色,從你對他的好奇心開始。身為創作者,你自己必須,想要了解你的角色,至少這樣,你的觀眾也才有可能,想要了解你的角色。所以,試著讓你的角色做別人不會做的事,然後去思考,他為何會這樣做。

(三) 大反差

再說一次,創造一個角色,從對他的好奇心開始。而,對一個角色的好奇心,來自於他身上的大反差。不管真實或虛構世界中,如果你認識一位愛穿皮衣,卻吃素的人,你會想知道他為何不吃動物,卻可以穿動物皮。或是一個有虐待癖的和尚,你很自然就會想知道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當然,這兩個是很極端的例子,但其實,每個人的行為與信仰,都有可能互相背叛。 

(四) 一個細節,就夠了

特別是配角,一個細節: 一個貴氣的項鍊、一個手發抖的老毛病。都會讓你記住他。主角也是一樣,一個細節,會讓他更生動,就像回憶老友一樣,想起的都是些小東西。

(五) 細節,後面再加就好了

小時候玩 D & D 角色扮演遊戲時,有填過一個角色最喜歡的顏色、寵物、音樂...等等,是什麼的表格。還沒寫到一半,我就對這個角色失去興趣了,因為發現,這些資訊之間,根本就沒關聯性。但,當我開始寫作後,發現在寫第九、第十版時,加些細節,如角色最喜歡的顏色、寵物、音樂...等等,對角色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時,角色已經是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歷史的人物了 - 細節與角色的關聯性,反而增加角色的真實性。

(六) 與世界不融

好,你已經想出你故事的世界觀了。這個世界觀呼喚你把它裝滿人。那,裡面的人應該就是這個世界的「延伸」吧? 不一定。有時候,最有意思的角色,是與世界不融的人。如果你的世界觀是一群在天上「牧雲的人」,可以試試讓你的主角對大氣過敏。並不是說,主角一定要是什麼邊緣人、反社會人格。是也 OK。但寫一個跟世界有特殊關係的人,是讓他有生命力的好方法。

(七) Yoda 錯了

「情感」很難寫,你必須「聽」到你的角色,然後「演」出他的情感。故事中的情感或許可以自己演。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演員。這就是為什麼「憤怒」那麼重要。憤怒是一個引擎,它可以驅動你的角色做許多事情。它也能轉變成不同的情緒。Yoda 錯了。憤怒能變成保護心。憤怒能變成開心。憤怒能讓你原諒。憤怒還能讓你大笑。其實,如果你能挖掘你的憤怒。你會發現,它能變成許多東西。 

(八) 「 想要」與「需要」

「 想要」與「需要」是角色最基本的兩的元素。「需要」在故事中有兩種型式: 第一種,角色「需要」學會某些東西,才能得到他「 想要」的東西。第二種,角色真正「需要」的東西,與他「 想要」的東西抵觸,他最後只能選一個。「 想要」與「需要」是兩件事。「 想要」可以不用是故事的主旨。例如說,你角色「 想要」追校花,他「需要」的是勇氣。這時,故事的主軸是,追校花。故事的主旨才是,勇氣。

(九) 不用的背景故事

不要只寫一兩句話,寫一個真正的背景故事。例如說,角色在故事發生前,是如何輟學的。你角色碰到什麼、學到什麼,讓他今天變成這樣。這個背景故事,可以不用放在正式劇本中,但它能讓我們了解這個角色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點的 - 一個有勇氣的角色,可能曾經是個懦夫。一個健身教練,可能曾經是個胖子。

(十) 與劇情背道而馳

如果你角色要從 A 走到 B,乖乖走完,就太沒個性了。正常人,因為自己的缺點,路時常會走偏。但,也因為走偏,才凸顯的出個性。了解角色的弱點,也才知道他有多少進步空間。故事恨奇妙,順順的從 A 走到 B,故事反而是沒有「前進」的。與劇情背道而馳,故事反而才會「前進」。為何? 經歷過人生的都知道。生命永遠是在混亂中,尋求平靜。在不公平中,追求公平。在大熔爐中,尋找自我。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參考文章:10 Tips and Tricks for Creating Memorable Characters

五個「花木蘭」走在時代前端的原因

mulan.JPG 

當大家都還在歌頌「冰雪奇緣」(Frozen) 時,我們回顧一下另一部,也是迪士尼出品的「花木蘭」(Mulan)。這篇文章沒有要討論,哪一部電影,開了哪一個先河。而是要指出這部片很少被人提及,卻很棒的地方。

 

一,這部片不美化 (glamorize) 戰爭

這部片沒有帥哥軍團、好笑的打鬥場面。戰爭在這部片中,不帥、不好笑、不美麗。再下面的影片中,大夥唱完歌後,緊接的畫面,是戰後殘破不堪的城市,遍野的屍體,包含男主角李翔將軍 (Shang) 的爸爸。從歡愉的歌唱,到死亡的哀歌。迪士尼在這部片中,用很寫實的眼光去看待戰爭。

 

二,花木蘭超猛的

真的~(拉長音)。一個女孩,離開她富貴的生活。她選擇踏上的旅程,不是去尋找自己、逃避婚姻、或是找愛人。她是選擇戰爭。她代父從軍,因為她知道戰爭會毀了她父親。她的處境是絕對劣勢。因為一,這是戰爭。二,被發現是女生時,是會被判死的。

 

三,這部片推崇「友情」價值觀,「愛情」只是小菜一碟

我也想要龍當朋友。花木蘭不只有木須龍 (Mushu) 當好友、還有蟋蟀 (Cricket)、聰明忠心的馬黑阿汗 (Khan)。當他扮成阿平 (Ping) 時,她結交了阿寧(Ling)、阿堯(Yao)、金寶(Chien-Po)。連她身分曝露後,好友們仍然站在他旁邊,一起打擊蒙古人 (Huns)。最後的勝利,是一個團隊的勝利。

 

四,花木蘭救了李翔將軍

花木蘭完全摧毀 "damsel in distress"  (待解救的公主) 的電影模式。在片子中段,救了李翔將軍。電影最後,她還自己扮演起騎士,打魔王。超殺的。

 

五,這部片不看貶人妖 (cross - dresser)

回想看看,太多電影為了博君一笑,時常會拿與劇情無關的人妖戲碼當笑點,只是為了搞笑而搞笑。這部片不一樣,人妖: 穿另一性別衣物的人,是故事的一部份。最後立大功的,也是一群人妖。一群男人穿的像藝妓一樣,一點都不違和,因為花木蘭在整片中也是在扮演男人。這證明,你在你最舒適的打扮下,是最具戰鬥力的。

 

 

 原文: 5 reasons mulan was way ahead of its time

編劇大師 Robert Mckee 訪談 (上)

mckee.jpg

 

問: 一個好故事,應該有哪些「基本元素」?

Robert Mckee 說: 這個問題,我在我的書「Story」中,花了 500 頁才說完。這就像在問,音樂的「基本元素」有哪些,或是,畫畫的「基本元素」有哪些一樣,要定義一個東西的「基本元素」很困難。例如說,有人覺得「對白」是故事的「基本元素」。但是在默片 (silent film) 或芭蕾舞 (ballet) 中,根本沒「對白」,它就不是「基本元素」。各種媒材都會有好故事,但它們之間不一定有「共通」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定義一個東西的「基本元素」之前,要先確定它的「媒材」是什麼。

story1.jpg

但是,讓我簡述一下,什麼是故事。故事從一個「事件」開始,這個事件 - 可能是意外、或是人為的 - 會打亂主角世界的平衡。主角為了恢復一切,會想出一個 "Object of Desire"「他渴望的東西」,並展開旅程,踏入未知的世界,或進入不同層次的自己,尋找這個「渴望的東西」。這期間,他會碰到障礙,有來至自己、來至別人、或是來至環境的。最後,主角會找到 (或找不到) 他「渴望的東西」,並,恢復 (或恢復不了) 他世界的平衡。這個過程,大概就是所謂的「故事」。 

 

問: 「重寫」有多重要?

story9.jpg

Robert Mckee 說: 「重寫」非常重要。海明威曾說過: 初稿,一定是垃圾。許多作家不了解的是,不管你能力多強,你的初稿,有 90 % 會是垃圾,只有 10 % 是可以用的。那,我們要如何寫出 100 % 的好故事哪 ? 方法是: 所有劇情都要經過 - 實驗、重新發明、與即興修正 - 10 次以上! 你必須認清,你寫的東西有 90 % 必須丟掉,只有 10 % 會留下來。例如說: 一個 120 頁的劇本,會有 40~60 個場景,那, 一開始可能只有 4~6 個場景是可以用的,其它都必須「丟掉」,然後被「重寫」。不要被嚇到,「重寫」絕對不是「苦力」。「重寫」是「想像」、是「創造」、是「嘗試各種瘋狂點子」- 這才是「重寫」! 

 

問: 昆丁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說過: 「美國」創作者,比別國強的是「説故事能力」。你贊成嗎?

story10.jpg

Robert Mckee 說: 我只贊成某部份。首先,不應該說「美國」,而應該說「英語系國家」- 像美國、英國、澳洲、印度 - 這些國家,都有很好的故事。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現在最讓人驚艷、最有創意的故事,來自「亞洲」,他們透過他們的傳統,能和英語系國家一樣,講出 - 扣人心玄、笑破肚皮、悲情壯闊 - 的各種好故事。

story8.jpg

昆丁塔倫提諾的這句話,是有點誇張。任何語系,特別像是「西班牙語系」,就有非常棒的故事。「英語系」以外的國家,特別是 Romance Languages「羅曼斯語系」(由拉丁文演變成的語系),故事強調的是「氣氛」與「情感」,他們喜歡捕捉生活的「靜態」多於「動態」。整個歐洲的故事,比起 Anglo-American (英美裔) 的故事,更顯的 - 開放、感性 - 也更須花腦筋,有更多的反省在裡面,當然這只是很概括的說。不管怎樣,世界各國都有好故事,昆丁塔倫提諾似乎認為「英語系國家」的故事比較優。那完全不正確。各國故事,本來就不一樣,根本沒有好壞之分。 

 

問: 說故事的藝術,消失了嗎?

story18.jpg

Robert Mckee 說: 我不認為「說故事的藝術」消失了。它依然健在。但,我認為它少了許多能量。因為遊戲規則的改變,各種商業考量,今天的故事,強調的是「華麗場面」而不是「實質內容」,不只是電影、有些舞台劇、假鬼假怪的小說也都一樣。其實,100 年前的小說與舞台劇,也經歷過這種,只重「外表」而不重「內在」的局勢。但是,我認為現在最「好」的故事在「電視」裡,因為電視相對電影,場面較小,最有張力的畫面,是特寫鏡頭,是「人」而不是「場面」。特別是在美國,現在正是「電視」的黃金時期,美國產出的電視劇: 篇幅長、有質感、有深度、故事複雜、又有趣。我認為「電視」會起來,因為他賣點不是「場面」,編劇被迫要寫「人」- 人與人之間的糾葛,讓故事變的非常精采。所以,「說故事的藝術」完全沒有消失,是跑到「電視」來了。

 

問: 故事要有可信度嗎? 什麼讓故事有可信度?

Robert McKee 說: 故事當然要有「可信度」,觀眾必須相信你打造的虛構世界。或是說文周周一點,引用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的話: 觀眾必須「停止懷疑」 (suspend its disbelief)。當觀眾「停止懷疑」,他們會「以為」你的虛構世界是「真的」,隨之而來,故事美妙的 - 懸疑感、認同感、眼淚、歡笑、啟發 - 都會產生。但是,當觀眾「開始懷疑」,他們便會抽離你的虛構世界,停止產生感情,並開始感到無聊、困惑,甚至會想離開。 

story66.jpg

注意,我這裡說的「可信度」不是指「真實」

有許多「非真實」的類型片 (genre films),像奇幻片、科幻片、舞台劇、動畫片,他們的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像奇幻片 - The Princess Bride (公主新娘)、科幻片 -  The Matrix (駭客任務)、舞台劇 - South Pacific (南太平洋) 、動畫片 - Finding Nemo (海底總動員) 卻能製造出「自己版本」的「真實世界」。不管這些世界多奇妙,它們在自己世界的規範下,都始終如一。這些片,都創造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規則」 - 時間、空間、科學、魔法、行為 - 的各種「規則」,整部電影進行下來,只要不破壞這些「規則」,觀眾就會把這些故事當成是「真的」。

所以,故事的「可信度」來至它「規則」的「一致性」。不管你是拍哪種片,你故事的「規則」須要有足夠的細節。第一,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第二,要讓他們知道你世界是如何運作的。接著,當你在編故事時,也要依循你世界運作的「因」與「果」,這樣,就能成功的把觀眾帶入你的世界。觀眾上鉤後,不要出現讓他們懷疑的事件,也不要出現「角色」動機不明的情形。觀眾可能散場了,還會卡在故事裡面。

 

原文連結: http://www.storylink.com/article/321

 

Story / 故事的解剖 有中文譯本了喔~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