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BBC 帶來的暗黑童話節目

BBC_Revolting_Rhymes_10.jpg

英國 BBC 電視台在 2016 年耶誕節時製作了兩支很特別的賀歲動畫,各長達約半小時,取材自英國兒童文學大師 Roald Dahl 的押韻詩歌故事集《Revolting Rhymes》,內容揉合了包括:白雪公主、三隻小豬、小紅帽、灰姑娘...等童話經典的暗黑改編,相當有意思。

bbc_revolting_rhymes_21.png

動畫由同在英國的 Magic Light PicturesStudio Soi 負責製作,他們也是 2009 年負責 BBC 聖誕動畫短片《咕嚕牛 The Gruffalo》企劃的團隊,同樣也是從知名童書繪本改編,美術風格也延續他們擅長的 3D 摹擬黏土質感,只是更顯細緻寫實,光影美麗有層次,角色表演也一如以往的出色吸睛,角色設計從童書插畫到動畫轉化的非常好。值得一提的是,《咕嚕牛》在映後很受觀眾歡迎,後來還入圍了奧斯卡動畫短片獎,BBC 加碼投資發又發展了另一支短片與相關周邊,《Revolting Rhymes》也許能複製這個發展模式。底下影片分別是:節目預告、上半集片段 -小紅帽、下半集片段 -傑克與魔豆。

 

誰是 Roald Dahl ?

羅爾德·達爾,英國傑出的兒童文學作家、劇作家和短篇小說作家 。你可能沒聽過這個人,但你絕對聽過他的許多電影改編作品,像是:入圍過奧斯卡動畫長片獎的《超級狐狸先生》、一直被翻拍再翻拍的《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被史蒂芬史匹柏看上的《吹夢巨人》、提姆波頓也尬意的《飛天巨桃歷險記》...等等。Roald 的生平也非常傳奇,頗有幻想冒險色彩,和《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一樣,都在二次大戰時擔任飛行員出生入死,世界遊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Wiki)

BBC_Revolting_Rhymes_04.jpg
( Picture via metro )

 

Revolting Rhymes 在說什麼?

這本 Roald Dahl 在 1982 年寫成的暗黑童書,書內插畫找來同樣大師等級的插畫家 Quentin Blake 繪製而成,動畫也大量參考了這些經典插畫角色的造型,書中總共匯集了七篇童話故事,並且以富有音律與節奏感的韻文詩寫成,讀起來相當有趣,琅琅上口。故事內容百無禁忌,既奇想又暴力,顛覆童話過去正面溫情的刻板印象,例如:小紅帽變得崇尚奢華,可以一槍斃了大野狼,不為報仇只是想要他身上的毛做皮草大衣,最後甚至連三隻小豬都被她做成豬皮皮箱(暈)。

BBC_Revolting_Rhymes_16.jpg

 

從這作品我看見了?

筆者看見了英國 BBC 電視台的用心,利用這個有很多觀眾會守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間,共度親子時光,曝光率極高的聖誕連假檔期,找來了強大的動畫團隊,自製美感與深度兼具的優秀動畫作品,講述屬於他們文化脈絡裡的經典文本,重新向世界介紹該被永遠記憶的作家作品。

雖然從自己看天下是很差勁的起手式,但也不失為一種觀點的切入。自從筆者兒時有記憶以來,看得幾乎就全是來自歐美日的動畫作品,從來沒有在電視機上看到過關於中國或是台灣童話故事的題材,即便是故事背景很東方的《花木蘭》,也是來自迪士尼的西方觀點詮釋。唯一比較有記憶的,大概就是漢聲中國童話系列書本的陪伴。由此來看,台灣動畫實在還有很大的揮灑空間哪。

1e5573617d22ef9b34b4936443f555a9.JPG

至於,台灣高達一百多個頻道的電視台在新年假期間又都在播些什麼呢?我們又期待看到什麼?同樣的 24 小時新聞流水帳?萬年的唐伯虎點秋香?還是品質年年向下的綜藝節目?又或是被好萊塢全面攻佔的電影台?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插畫與動畫角色設計對照

小紅帽
BBC_Revolting_Rhymes_12.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01.jpg

大野狼

BBC_Revolting_Rhymes_02.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1.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3.jpg

灰姑娘
BBC_Revolting_Rhymes_05.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9.jpg

三隻小豬
BBC_Revolting_Rhymes_06.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7.jpg
傑克與魔豆

BBC_Revolting_Rhymes_07.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20.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08.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4.jpg
白雪公主與七矮人

BBC_Revolting_Rhymes_18.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09.jpg

BBC_Revolting_Rhymes_15.jpg

原著中甚至有灰姑娘姊姊被王子砍頭的情節呢...

BBC_Revolting_Rhymes_03.jpg

2017 奧斯卡動畫短片 10 強出爐

animated_shorts_2017_oscar_race.jpg

今年是奧斯卡動畫短片項目競爭最激烈的一年,破天荒的有 70 支短片符合競賽資格進入初選階段,回顧過去,2010 年才只有 33 部影片入選,數量幾乎只有今年的一半。

沒意外的,皮克斯與迪士尼的前導短片再次入選,但同時,今年也還有許多新的類型項目入選,第一次有 VR 影片進入奧斯卡競賽,還有很少見的 Motion Graphics 類型風格出現,比較特別的地方還有,這次完全沒有偶動畫入圍,有高達三部個人作品入選,其中兩部還是學生畢製。與去年相同的是,唯一非歐美的作品一樣只有一部,而且也是來自越南。

頭不見了 The Head Vanishes

故事描述一個罹患老人痴呆症的阿桑 Jacqueline 非常想要去海邊玩,於是瞞著女兒坐上火車,卻因此在長長的一節節車廂中迷失,藉此帶領觀眾進入失智者奇幻、脆弱的異想世界。本片是法國插畫家 Franck Dion 與 Papy3D 工作室合作的第三部創作短片,另外還有來自加拿大電影局(NFB)的製片與資金支援。

 

從線開始 Once upon a Line

奧斯卡短片一般來說只會有角色動畫入選,因此很難得會出現 Motion Graphics 類型風格的作品。南加大學生 Alicja Jasina 的個人畢業製作,運用極其簡單的線條勾勒出環境與角色,帶出有趣粉紅的愛情故事(?)。

 

梨酒與香菸 Pear Cider and Cigarettes

風格強烈的加拿大漫畫家、動畫導演 Robert Valley 的個人創作,同時也是他 2012 年在 Kickstarter 發起的同名漫畫創作募資活動的動畫版本,全片長32分鐘,全由他自己一人完成!!!

好棒棒的延伸閱讀不要錯過

 

借來的時間 Borrowed Time

兩位皮克斯 Pixar 的員工 Andrew Coats 與 Lou Hamou-Lhadj的創作短片,他們用他們在製作《腦筋急轉彎》跟《勇敢傳說》的空閒時間完成了這部短片,總共花了五年的時間。

兩位導演在提到為何要創作短片時,指出「現在動畫跟兒童片幾乎要變成同義詞了,但我認為動畫只是個媒材,它應該是沒有侷限的,不管是兒童、或是成人的故事都可以用動畫來說。動畫電影因為牽扯到利益與票房,所以有些故事是無法說的。而短片沒有利益與票房的包袱,所以我們想藉此說些較成人、較不同的故事。」(Jo)

 

盲眼維莎 Blind Vaysha

彩色木雕版畫的風格令人印象深刻,相當適合用來敘述帶點寓言色彩的題材。故事描述一個同時擁有綠色與褐色眼珠的女孩 Vaysha ,她的褐色左眼可以看見人的過去,綠色右眼可以看見人的未來,但卻看不到自己的現在,而被困在這個宛如被詛咒的特異能力裡。本片也是加拿大電影局(NFB)資助保加利亞籍導演 Theodore Ushev 完成的作品,今年的台中國際動畫影展 TIAF 亦有選入本片。

左右眼的畫面相當有意思

 

掌上明珠 Pearl

第一部入圍奧斯卡的 VR 影像作品,由 Google Spotlight Story 創作的 360 度動畫短片,以一台老爺車為舞台,帶出一則父女情深的生命故事,相當感人的公路電影 MV。導演是迪士尼出身的 Patrick Osborne。

 

小鷸 Piper

Pixar 皮克斯動畫長片《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Finding Dory)的映前短片,講述一隻幼幼鷸鳥克服對海浪的恐懼,離開父母自己在海灘上覓食的故事。角色表演與光影表現十分強大,寫實卻不失趣味。導演是皮克斯內部的資深動畫師 Alan Barillaro。

 

體內平衡 Inner Workings

迪士尼動畫長片《海洋奇緣》(Moana)的前導短片,"心"與"腦"的角力部分看起來相當吸引人,導演是日裔巴西人 Leonardo Matsuda,目前是任職於迪士尼故事部門的概念藝術家。

 

想我的越南阿嬤 Sous tes doigts

描繪一個歐亞混血女孩在祖母過世後探索家族記憶的過程,Marie-Christine Courtès 導演作品。本片人物設計由有越南血統的法國知名漫畫家 Marcelino Truong 操刀,並請數位舞者參與。Marcelino Truong 父親曾為南越外交高層,他把家族相關記憶繪製成漫畫,備受好評。(引自 Ulysse亂彈:歐洲動漫/風景Note de BD)

 

美好結局 HAPPY END

一個由耕耘機駕駛、獵人、舞棍男孩與一具屍體交織而成的黑色喜劇,並且在最後有個快樂結局。預告剪得相當吸引人。捷克學生 Jan Saska 個人的畢業製作。

 

參考資料:

Academy Announces Shortlist of 10 Animated Shorts

2017 Animated Short Oscar Contenders: A Record Number of Films Are Competing

 

足球動畫接龍 DisneyXDFC

DisneyXDFC.jpg

11 名頂尖動畫師,11 支風格大異其趣的足球動畫,奧妙的轉場,誇張的透視,天馬行空的角色表演與奇妙內容,只為了同一個目標:一支令人難忘的讚嘆作品!

英國迪士尼頻道 DisneyXDUK 所推出的宣傳動畫短片,目的是為了推廣以足球主題的一系列原創動畫短片企劃 「DisneyXDFC」 ,找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11 名大手動畫師參與創作,最終成品相當精彩,想像力豐富,動感十足,一場手腦並用的精彩動畫盛宴。

上場踢球的 11 名動畫師分別是:

Vic CHHUN 
Faouzi HAMMADI
Mohamed FADERA
David Martins da Silva
Leyla KADDOURA
Anne-Lou ERAMBERT
Mehdi TEBBAKH
Claudio SALAS
Thierno BAH
Jonathan DJOB NKONDO
Achille BIBARD

導演 : Thierno Bah
 
 

2016 Annecy 安錫影展 片頭動畫集

2016_Annecy_Opening.jpg

世界四大動畫影展

之一的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在長達一周的影展中,每天都有著大大小小不同分類的節目場次,有趣的是,除了射紙飛機活動之外,在每一次節目放映前,開場都會固定播放兩支短片:一支是影展贊助商致敬影片,另一支則是周一到周五各不同的秀出「 安錫 Annecy 」字樣的極短篇動畫短片。這些極短篇的來頭也有個傳統,就是都交由法國最負盛名的動畫學校 GOBELINS 的學生團隊來負責製作,同時也是他們二年級生一展長才的學期作業,曝光到全世界動畫業界的最佳管道!

今年的 OP 影片主題,似乎是以「法國文化」為切入點,涵蓋了藝術、舞蹈、生活、社會運動,按照慣例每一部影片的風格都大異其趣,各自精彩。話不多說,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欣賞吧!

狡兔酒吧 Au Lapin Agile

1910 年,巴黎蒙馬特的狡兔酒吧發生了藝術鬥毆,一場野獸派與立體主義的戰爭,畢卡索是當中主角,互毆間驚奇創意併發(笑),並因此畫下了傳世名作《在狡兔酒吧》。創作者是:Abien Corre, Sixtine Dano, Thibault Leclercq, Katie Sung Lee, Valentin Lucas, Andrei Sitari。

紅磨坊 Au Moulin Rouge

1950 年,二次大戰剛結束,Agathe 懷抱著舞蹈夢想準備挑戰巴黎著名的紅磨坊,甄選時她想到了戰時的艱苦與舞台的珍貴。創作者是:Pierre-marie Adnet, Coralie Bruschi, Mylène Cominotti, Tristan Poulain, Alessandro Vergonnier, Shen Yi。

乾杯 ​Tchin !

巴黎咖啡廳的一天,有歡笑、有舞蹈、有宴飲、有惆悵,總結可以是一個美美的法語詞彙「tchin-tchin」(發音:親親)。創作者是:Maya Av-Ron, Juliana De Lucca, Jean-luc Dessertaine, Catherine Manesse, Vincent Rouzière, Manon Serda。

美麗在街頭 La beauté est dans la rue

1968 年,法國五月風暴六八學運( May 68 )爆發,從巴黎延燒至全國,除了政治上對於戴高樂的右派政府抗爭之外,也同時刺激了性別運動與時尚設計的發展,光是一張藝術學院鼓吹女生上街頭 "La Beauté est dans la rue" ( 編:即是片名 )的宣傳海報,在未來就發揮了深遠影響。創作者是:Kajika Aki, Julie Bousquet, Maïlis Colombié, Maria Gavrilenko, Kevin Phung, Justine Thibault。

中世紀驚奇 #Ripaille

參加法國中世紀城堡之旅的兩個觀光客 Ségolène 與 Martine,邊走邊討論對於中世紀文化的這種刻板印象:「衛生很差,人們常常活不過 40 歲。」、「生活無聊,畫作上的人總是板著張臉。」突然間,城堡畫作上的人物通通活了過來,跳起鋼管舞,玩出各種荒謬把戲,告訴她們,中世紀也可以怪誕的很有趣!影片中應該參考了許多中世紀畫作來變化,創作者是:Arthur Chaumay, Marion Coudert, Joël Durand, Estelle Hocquet, Yonatan Tal, Marine Varguy。

Annecy 2016 Partners' trailer

安錫影展贊助商致敬影片,今年的創意很有意思,以不同時代的動畫工具作為載具,以美麗的安錫運河、安錫湖為載體,來一場很精彩的動畫賽船。只是整體節奏鬆鬆的,角色過多難以記憶,稍嫌可惜。

 

延伸閱讀

2015 Annecy 安錫影展 片頭動畫集

2014 Annecy 安錫影展 片頭動畫集

動畫師 500 萬年薪背後的重點

vfx_loser_5_millions.jpg

原文出處 / 作者:Evan Wen

這篇商業週刊《特效雙雄都要他 23K魯蛇飆 500 萬薪》的文章ㄧ出,親朋好友真是不斷的關心我有沒有 500 萬,這數字離我太遠了,我會再努力的。

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網路、媒體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浮誇新聞,台灣記者的文筆,說到底也是混口飯吃,大家不妨關注裡面的ㄧ些重點就好。

我入行比較晚,前輩們之間的事情,我真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這不多討論,但是這文章裡有個很讓我關注的重點就是:「如果你真的覺得現在的環境不適合你,那就試著去改變些什麼。」改變大環境是有點難度,但是山不轉路轉,你可以試著從這困苦的逆境中學到什麼,把它轉變成有價值的東西,不然那真的是白白受這苦了。

而文章裡提到 JC 薪水部分及爆卦的人說的 Sup (編:Supervisor 簡稱,通常在特效行業指小部門的主管、指導一職) 薪資問題,我們可以用理性客觀的角度去分析,正常來說,在苦逼的電影產業裡,國外的 lead (編:leading 也是主管的意思) 到各部門的 Sup 薪資範圍在10-16萬美金間,但是又會因為各公司的文化不同產生差異,有些公司會給很高的薪水,但是你加班費什麼就不算進去,該留到半夜就留,當然你在淡季時也不用每天做滿 8 小時,比較彈性。

另外,在國外如此細膩的分工裡,JC 所學的專業是相對稀有的,多半 FX 的人都是專精在做火、水、煙霧、破碎這類型的特效,肌肉跟布料的人才,跟其他職位比起來是真的少之又少,有些公司會歸類在 tech animator (技術型動畫師),原因是:不是每部特效片都會用上,因為有機生物的角色動畫電影成本很高,你想在實戰中磨練到真的不容易,做來做去就那麼少數幾家能做的好,所以公司覺得跟你合作的還不錯,通常就會把你留下來,畢竟新人他們也不敢用,所以這職位流通率算低,需求量也不是很大,但沒有卻不行,反而在國外變成ㄧ種優勢。


JC 在電影《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參與的布料模擬鏡頭剪輯

Weta (編:世界第二大的特效公司,位於紐西蘭,以《魔戒》、《哈比人》、《阿凡達》系列聞名) 是間蠻特別的公司,地理位置偏遠,人才招生不易,雖然頂著 Weta 的招牌,事實上找人還是沒有北美方便,多半是家人關係,另一方面在 Weta 的加班量是非常可怕的,也有半夜 3 點還要看鏡頭的情形,我詢問了ㄧ些那邊過來的同事,或許起薪不是那麼高,但是透過哪邊的長時間工時,又加上 JC 本身所學的少數專業,這數字是有可能達到的,至少不會相差太遠,ㄧ對韓國夫妻同事只是去哪邊做 roto paint (編:去背作業 )ㄧ年,回來直接買房,首付付清。

這幾天發現很多朋友看完之後,都ㄧ股腦的想要出國闖闖,或是說台灣怎樣,事實上是各有各的好,有著想積極改變的心態是好的,但是必須先聊解你的目的是為什麼,如果是衝著商業週刊那 500 萬出來,其實可以在斟酌ㄧ下,不是每個人的際遇都這樣,也不要再全盤相信媒體人說的話,如果用蘋果日報的口吻來寫我跟其他的台灣同事,也可以寫成這樣:「一群台灣學子遠赴異鄉,打造出漫威《美國隊長3》中悲壯的最終決戰場面,上映後口碑不斷,漫威大片一部部送上門,目前努力製作年底的奇異博士。」,看似很有氣勢,也跟事實上些微沾上邊,但事實上,這就只是一份工作,我們也只是負責各自的ㄧ小部分內容,然後共同完成。

最後想再分享個國外小故事,在就業過程中,我搬了無數次家,還記得有次我在 LA 時,星期五下午我接到ㄧ封 email,紐約有家公司問我下星期一能上班嗎,三個星期合約,我當下沒有工作,只能牙ㄧ咬,定張機票飛過去,然後事情跟我預想的不太ㄧ樣,從三星期又延長 2 星期,然後ㄧ直延下去,我就這樣睡在別人家客廳沙發,ㄧ晚 30 塊美金睡了三個月,最後才決定搬去紐約,有時候別人笑稱我海外人才,事實上能送我出來的父母才是人才,到現在薪水也沒多少,在國外的這些年,學業、事業上都是靠朋友的幫忙。

在找工作上,都靠著室友卡哥不斷的提點跟分析,才讓我找到方向,而當年剛出道也不是哪麼順利,在關鍵時刻裡 Roger 哥拉我ㄧ把,才頂著 R&H 的光環與同情,慢慢的生活穩定下來,中間還因為簽證出了問題,靠著回台夢想動畫的家齊老闆願意給我份工作,才又渡過那兩個月,我想說的是國外的生活並非每個人都那麼順利,我所看到的 6-7 成朋友也是如此,某方面來說可能過的比你還苦,到處踢鐵板,但是這就是個選擇,如果你對國外還抱持著憧憬,我還是非常鼓勵大家出來看看,看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有些人適合國外生活,有些人適合台灣的生活,不管如何,不要浪費了你有選擇及改變的機會,以上是我從這期商業週刊上得到的心得。

 

關於作者

溫兆銘,好萊塢專業打雜工 / 個人網站

1998 年進入復興美工後,獲獎無數,自以為是校園風雲人物,光榮代表復興美工參加全國設計技能競賽,不料一鳴驚人的刷新歷屆代表最爛名次,留下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在這之後,從馬前市長接下台北市健康城市標誌比賽第一名的獎牌,結束了短暫卻燦爛的設計人生,再未得過任何設計獎。

2005 年起就讀魔獸世界,喔不,是 2002 年是輔仁應用美術系,課業方面沒有半點長進,課外活動卻努力培養第二專業能力,帶領團隊搶下 25 人困難模式巫妖王擊殺,擠進世界前 20 名,擅長制定計畫及招聘人員。2008 年就讀舊金山藝術研究所,求學間,參加了兩屆校內主辦,卻沒什麼人參加的 Spring Show 比賽,靠著跟老師關係比較好的原因,連續兩年,分別榮獲 lighting 組第二及第三名,並在畢業前,順利的找到幾份倒貼錢的寶貴實習機會。

2011 開始,正式進入了特效產業,流浪在世界各大城市,如舊金山、LA 、紐約、北京,溫哥華等,再各大知名電影公司裡擔任合成,例如 Method Studios, Rhythm and Hues, Pixomondo 等等,工作期間,奧斯卡得獎及提名特效大片一部也沒參與過,擅長任勞任怨及打雜工作,充分了展現出台灣人耐操的精神。

那些年一起得的肝映画 -2016畢業季

2016_動畫畢業季.jpg

天氣愈來愈熱,又到了鳳凰花開,汗流到繪圖筆都拿不住的季節,對忙碌的準畢業生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肯定肯定得算是一生一次的畢業展囉!

許多設計系同學們爆了一整年的肝、辛苦捧出來的畢業製作,當然需要夠吸睛的宣傳或預告片來好好招攬客倌們的眼球兒與腳步,今年還有個特別的趨勢就是:動圖崛起,將主視覺做成簡單的 GIF 動畫放在臉書上宣傳效果正流行,有些非動態影像專長的設計院校也因此多了動態的曝光機會。就讓我們一起來觀賞各校繽紛的宣傳短片吧!

YODEX 新一代設計展

由台創舉辦,許多台灣設計院校都會參加的新一代設計展,今年的主視覺宣傳影片是由提摩西影像工作室蟬聯製作;將主視覺設計的元素打散重組,搭配非常合適的歡樂向上的音樂氣氛,頗有節慶氣氛。

北藝大 動畫系 動畫操人

台灣唯一動畫系的第二屆畢業生,主視覺是取動畫超人諧音的動畫「操」人,滿有意思的雙關,除了有做動畫很磨人的直觀意義之外,還延伸出了操偶、體操的概念,從宣傳片看得出來強打角色動畫的意圖,虛實交錯的相當有趣。FB連結

世新大學 數媒系 阿爾法餐館

走 8-bits 復古遊戲美術風格,也是難得有角色出現的形象宣傳片,概念完整,融入了許多遊戲的好梗。人生有時候就像破關打怪,而畢業展覽就是四年一次 Level Up!。FB連結

雲科大 數位媒體設計系 維度意識

畢業形象片有一很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家都很喜歡用「點」的概念來做起手式,而這支是今年裡最言之有物的一部,從大霹靂宇宙觀發想,傳達森羅萬象始於一點的概念,再帶出各個系所的多元特色。FB連結

樹德科大 視覺傳達設計系 進行試

理性與感性,生物與機械,實踐與想像,主視覺已經立於不敗的作品。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系 此目

唯一嘗試用魔幻寫實風格來呈現的宣傳片,雖然影像似乎與展覽內容無關,但光影像本身就相當吸睛。主視覺 Logo 做的也滿不錯的,可惜是太新的格式 HTML5 無法嵌入。FB連結

嶺東科大 數位媒體設計系 視丘

FB連結。

雲科大 視覺傳達設計系 他們你們我們

FB連結。

台北海洋技術學院 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系 O|初

FB連結。

臺藝大 設計學院 深 DEEP

FB連結。

佛光大學 產品與媒體設計學系 闖空門

FB連結。

醒吾科大 數位設計系 歧夢

FB連結。

玄奘大學 設計學院 蜂夥

FB連結。

萬能科大 商業設計系 韌形

FB連結。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系 此處撕開

FB連結。

慈惠醫專 數位媒體創意設計科 白話症

FB連結。

銘傳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1.61∞

FB連結。

政治大學 廣告學系 變形蟲世代

FB連結。

giphy.gif

崑山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色澗代

FB連結。

xTdAje4aK91wEVx63C.gif

明志科大 視覺傳達設計系 氤氳之間

FB連結。

n92a1cSAzVNjW.gif

-特別感謝 AE/MG 交流版主 思翰 的號召整理-

延伸閱讀: 那年一起爆的動畫肝 - 2015畢業季

向經典電影致敬

Animation_Tribute_Cinema_001.jpg

差勁的模仿叫「抄襲」,巧妙的抄襲則會被視為「致敬」。

動畫與電影有許多共通性,自然免不了有很多互相錦上添花的情形,好萊塢電影喜歡參考經典日本動畫已經不是新聞,而許多動畫作品樂於向經典電影致敬也很常見,因為它們深刻雋永、歷久彌新。兩位來自西班牙的剪接師就特別剪出了「皮克斯」與「辛普森家庭」當中的致敬橋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優秀的動畫創作團隊如何運用 經典電影 為作品加分吧!

皮克斯 Pixar

喜歡參考經典電影做為靈感來源已經不是新聞,他們也大方承認就是愛這些經典電影,因為它們深刻雋永、歷久彌新,並且願意用最適當的方法將他們重現在原創作品中。來自西班牙的剪接師 Jorge Luengo Ruiz 就把這些畫面給剪在了一起,相當有意思。

辛普森家庭 The Simpsons

美國最受歡迎、最長壽的成人動畫影集也不惶多讓,在許多瘋狂荒誕的情節與無厘頭角色反應背後偷偷藏進了許多經典電影橋段,很多幾乎是原封不動的搬演,只是替換成了辛普森的人物與風格,就多了一種幽默嘲諷的趣味,毫無違和感。同樣來自西班牙馬德里的剪接師 Cgmzz 的剪輯作品。

辛普森的萬聖節特輯也相當有意思,有時候還會找來大師執導,像是 2013 年就找了墨西哥導演 Guillermo del Toro (環太平洋、地獄怪客;羊男的迷宮)操刀,影片中不但有 Guillermo 作品的代表角色,也亂入了超多經典恐怖電影梗。

史瑞克 2 Shrek 2

還有一種很刻意的致敬,就是在故事該嚴肅的時候融入經典電影梗來強化氣氛,或突然搞笑做出反差笑果。Dreamworks 夢工廠的《史瑞克 2》裡就有許多好例子。

msbRjDh.gif

GfeYwsm.gif

k5GZP7Q.gif

從底下舉的三個例子,可以發現大家都很愛幾個特定導演:佳作等身的 史蒂芬‧史匹柏、靠兩部經典走天下的 喬治‧盧卡斯、部部影史經典的 史丹利‧庫柏力克、懸疑驚悚大師 希區考克,以及賣座天王 詹姆士‧柯麥隆。所以,當你創作動畫卡關時,不妨回頭看看這些導演們的經典作品,也許就能因此得到脫困的絕佳靈感喔!

GIF 檔出處

從《恐龍當家》的票房失敗看票房數字

Good_Dinosaur_Pixar_First_Box_Office_Disaster_005.jpg

《恐龍當家》從聖誕節檔期上映超過兩個月,至今全球票房累計"只有" 2.93 億美金,比當初預期的悲觀還要更慘,是所有皮克斯 Pixar 作品中票房最低的一部。粗估動畫製作成本 2 億美金,行銷宣傳成本 1.5 億美金,就算加上還未上映的中國與日本市場也是回天乏術,全球不可能超過 5 億美金,確定成為皮克斯 16 部作品中的第一支賠錢作品。

GoodDinosaur.jpg
( Source:Hollywood Reporter )

那接下來大家可能會有一些問題,為什麼一部將近 3 億美金票房收入的電影居然會賠錢?動畫公司從這超過 100 億新台幣的金山銀山票房中拿到多少?《恐龍當家》台灣都還沒上映你為什麼敢這麼肯定?一部動畫電影賣這麼多還賺不了錢,那到底它的價值何在?《恐龍當家》為何票房會不如預期,想要更深入瞭解箇中緣由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篇分享文章《恐龍當家 將是皮克斯票房神話的休止符?》,為大家分析了各種本片反映的各種面向。底下內容,主要是針對「票房數字」在動畫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來延伸。

電影票房拆帳

首先,要先釐清一件事:一張電影票的收入究竟會分給哪些人?而動畫公司最後能拿到多少份額?基本上,這是個祕密,不過簡單劃分,每部電影要送到電影院賣票放映,至少要透過三個環節:製作端、發行端、戲院端。

以全球發行的《恐龍當家》為例,製作端是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動畫,而發行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片商」則是由同樣在迪士尼旗下的博偉電影公司發行,所以他們算是一家人。但是假如動畫公司沒有像迪士尼這樣的富爸爸呢?那它的電影要怎樣才能送到觀眾眼前?這時候,就要壓低身段投靠有全球發行能力的電影公司,比方夢工廠動畫都是先簽好複數年合約,再交由派拉蒙或福斯影業作全球發行。最後,戲院端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XX影城、OO電影院。所以,一張電影票的收入"至少"要分給這三方人馬,而不是看到帳面數字就全數入袋。

Good_Dinosaur_Pixar_First_Box_Office_Disaster_001.jpg

但是,更複雜的是,這張電影票的分法其實千變萬化,而且很不透明。最能了解實際票房收入的當然是直接收到錢的各間戲院,但是戲院為了多賺一點,也可能故意低報數字把錢吞掉呀,所以之前國片《我的少女時代》才會爆出票房黑箱爭議。戲院收到錢後會與發行商先拆帳,再來才是動畫公司與發行商再拆帳,而且拆帳比例會隨著不同影片、不同上映檔期、不同國家地域、不同戲院規格、不同時間週期而有所變化。

一般來說,影片在宣傳階段愈受觀眾歡迎,片商具有愈強的行銷能力,在拆帳方面就可以愈強勢,因此所謂的好萊塢六大片商正是地表上最強勢的一群,強勢片商同時也可以排到更多電影廳數,衝高票房。在戲院方面則是連鎖戲院比較有話語權,比方台灣的威秀影城、國賓影城、喜滿客影城都具有連鎖議價的優勢。由於皮克斯擁有票房不敗的金字招牌,又有富爸爸迪士尼撐腰,所以在拆帳這方面應該是很佔優勢的,但是根據好萊塢日報的樂觀估計,《恐龍當家》也只能分到約票房的一半收入而已,其他動畫公司的弱勢可想而知。

Good_Dinosaur_Pixar_First_Box_Office_Disaster_003.jpg

台灣動畫電影市場

雖然動畫電影在全世界賣得風生水起,影史前20賣座電影就有3部是動畫,分別是《冰雪奇緣》、《小小兵》與《玩具總動員 3》,不過,動畫片在台灣一向不是主流的電影類型,票房能破億已屬難得。翻開台北影史記錄能排進前 100 百名的動畫片也只有三部而已,分別是:《小小兵》、《玩具總動員 3》與《怪獸大學》。以台灣最賣座的動畫電影《小小兵》為例,全球賣了超過 11 億美金,影史排名第 11 ,在台北歷史票房卻只能排行在很可憐的 73 名,就金額來論,全台估計賣了 3.13 億台幣,換算成美金大概就 900 多萬而已,依目前《恐龍當家》要越過 3 億還有 6000 萬鎂的票房缺口來看,幫助不大,從全球動畫電影市場來看,台灣所佔份額也是極小。國產動畫就更不用說了,長期積弱不振,目前仍看不到像是國片復甦的現象與可能性。

Good_Dinosaur_Pixar_First_Box_Office_Disaster_004.jpg

3D動畫電影穩賺不賠?

「電影」一直以來就是個高風險、高報酬的生意,既然是生意,當然就沒有什麼穩賺不賠的道理,而當今趨勢更是朝M型化發展,大賠的多,大賺的也多,能剛好打平者愈來愈少,近幾年夢工廠動畫的慘澹發展就是個好例子。

因為票房走勢相近,有票房分析師就拿這次《恐龍當家》的挫敗與 2012 年夢工廠的爆炸片《捍衛聯盟》相比來估算皮克斯的潛在虧損。當年《捍衛聯盟》全球票房是 3.09 億美金,製作預算還比《恐龍當家》少了 5500 萬美金,只有 1.45 億鎂,但是最後財報上的虧損居然高達 8700 萬美金,讓當時已經在走下坡的夢工廠財務雪上加霜,接著又有兩部原創電影《渦輪方程式》《皮巴弟先生與薛曼的時光冒險》全球票房都不到3億美金,連續挫敗下,夢工廠終於在 2015 年初爆發了大規模裁員,並且被迫賣掉總部大樓的窘境。

不過, 2016 年初夢工廠的《功夫熊貓 3》又帶來了復甦的氣息,在北美與中國市場都開出票房紅盤,分別打破了兩地1月份的動畫開片紀錄,後勢看好。所以,動畫電影肯定是門好生意,但絕對不是什麼穩賺不賠的無敵生意。

動畫電影的價值

就筆者觀察,動畫電影最關鍵的價值其實不是票房,而是角色。這就是為什麼迪士尼要花近兩百億美金巨資逐年買下「皮克斯」、「漫威 Marvel」與「盧卡斯影業」的原因,不為別的,就是為了他們旗下擁有的眾多成功角色智財權 (IP / intellectual property)。

為什麼 SONY動畫 原創電影做一部賠一部仍要堅持下去?攤開過去的票房紀錄來看,SONY 動畫除了買版權的《藍色小精靈》在票房收入上能賺錢之外,其他原創作品像是:《打獵季節》、《衝浪季節》、《食破天驚》全球票房都過不了3億美金,即使他們的預算比起皮克斯要少許多,但仍舊改變不了票房不佳的事實。那到底 SONY 在堅持什麼?堅持做賠錢的電影直到賺錢?還是因為這些電影裡的「角色」比起票房數字的帳面顯示要更有潛力(賺頭)呢,可以帶來許多長遠的業外收益與發展性。

綜合上述,當你要判斷一部「原創」好萊塢 3D 動畫電影是否能賺錢時,角色討喜與否絕對是一個重要依據,而票房數字有時候反而只是一個相對應的「錦上添花」的結果而已。角色是否討喜?是否受歡迎?有許多事前數據與觀眾指標可以衡量,但有時候也無法捉摸預測,假如真的有套公式或模式(Pattern)可循的話,那好萊塢就不會有賠錢的動畫作品出現了...

當你在看這些億來億去的票房數字時,必須看得更為深入,否則很容易就會被數字所迷惑,誤判了形勢。

Good_Dinosaur_Pixar_First_Box_Office_Disaster_002.jpg
迪士尼開發的角色大亂鬥(crossover)遊戲 INFINITY 是IP運用的好例子

參考資料

The Good Dinosaur (2015) - Box Office Mojo
'Good Dinosaur': Analyzing Pixar's First Box-Office Disaster
The Good Dinosaur is Pixar's Lowest Grossing Movie
DreamWorks Animation takes $87 million write-down on 'Guardians'
拆帳不公變混帳──揭開台灣票房的黑箱之謎
[拆帳] 你的電影票錢希望給誰?
星際大戰票房熱賣創記錄 迪士尼究竟可從中獲得多少利潤?

 

柴火動畫大串聯 Yule Log

Yule_Log.jpg

寒流一波波,天氣冷颼颼,這時候就該來看點「柴火動畫」讓眼睛溫暖溫暖啦! XDDD

Yule Log 2.015 - Log Ensemble

Yule Log 2.014 - Log Ensemble

聖誕柴火 Yule Log

最早是在歐洲為了慶祝聖誕節會特別鋸整齊的圓木在壁爐燃燒的活動,後來在美國變成了一個電視節目傳統,就是播放一段連續不停的原木柴火影片,讓沒有壁爐的觀眾在寒冬裡也能透過電視畫面感受到燃燒聖誕木的溫暖。這個活動最一開始是在 1966 年紐約當地電視台 WPIX-TV 播放,後來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傳播開來。到2013年時,來自布魯克林的動畫師 Daniel Savage 在網路搜尋柴火影片時覺得畫面都太差,靈機一動,何不自己動手來做呢?於是號召圈內好友以動畫的方式複活了這一傳統,創作出一支支風格大不同的柴火動畫,至今參與的動畫藝術家更是來自世界各地。想看這些作品的完整面貌可以到 Yule Log 的 官方網站 或是 Vimeo頻道 逛逛。

正港的柴火動畫 : D

阿根廷的動畫公司 2veinte 也替迪士尼XD頻道設計過精彩的動畫 Yule Log

GIFs

giphy.gif

giphy.gif

giphy.gif

giphy.gif

tumblr_nzq7w64n2K1ruswe9o1_1280.gif

(Via Yule Log 官方網站 , CC License)

2016 台灣選舉動畫大搜集 -知識篇

2016_taiwan_election_knowledge.jpg

由於執政黨政治版圖即將鬆動,以及動畫趨勢上 Motion Graphics 動態圖像設計的興起,這次選舉除了擁有豐厚資源的三大政黨有推出宣傳動畫之外,也出現了許多「選舉知識」類型的動畫。尤其是在決定不分區立法委員「政黨票」這一塊,關係著許多小黨未來是否能在國會擁有一席之地,是否能改變過去藍綠對決的黑白生態,因此也吸引了許多團隊投入製作相關議題的動畫,總共有多達 7部 作品在說著同一件事,令人玩味。究竟這次選舉還有哪些精彩的動畫作品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黨拚出頭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政黨票的故事
這次許多講「政黨票」議題動畫中說理最清楚、敘事最有趣的一支,可惜口白與背景聲音處理不夠專業,大大減低了影片的精緻度與影響力。

台灣團結聯盟-天秤篇

自由台灣黨 -中二魂大爆發



沃草 Watchout

從2015年中推出了一系列動畫短片《那些立院教我的事》,目前總共有4集 (請見播放清單):Lesson ⓵【立院衝蝦米】、Lesson ⓶【開會是一門藝術】、Lesson⓷【立法院也有YouTube?】、Lesson⓸【投好投滿,搞懂政黨票】以及兩支mini篇:【黨鞭是蝦米?】、【甲動是什麼,錯字嗎?】,是所有選舉動畫影片中「知識含金量」最高的製作團隊(拇指),將許多很關鍵但是很冷門的立法院政治實況與議題用最親切的方式告訴大家。

Lesson ⓶【開會是一門藝術】



臺灣吧 Taiwan Bar

因為一系列台灣歷史動畫而大受歡迎的動畫團隊 Taiwan Bar 的新作品。擅長用角色說故事的他們這次也為作品創造了一組新的角色「木頭人」,動畫節目名稱相當有意思,叫做《123 募投人》,目前總共有6支影片 (請見播放清單),4部正片:『立委愛跑趴』、『猴~立委投兩票!』、『立委真會喬!』、『總統在幹麻?』,兩部番外篇:『木頭人角色介紹』、『募投人明信片!』,延續過往好評,作品都有著一定的人氣與迴響。

第三集『立委真會喬!』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2014年成立的新興媒體平台 關鍵評論網 這次也沒缺席,推出了數支與選舉有關的動畫影片,內容都頗為有趣,像是:《立委的一天在幹麻?》、《什麼是政黨票?》 、《2分鐘帶你看在台灣參選多困難!》、《有關選舉的三個小知識》、《第一次投票就上手!》,非常善於探討實際問題與吸引觀眾目光,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將它發展成一個系列,也沒有提供播放清單。

2分鐘帶你看在台灣參選多困難!



泛科學 PanSci

全台灣最大的科普知識平台,非常擅長將科學知識與時事議題做結合報導專題文章,過去幾個月來開始了【周四動畫日‬】的活動,大力製作科普動畫。與選舉有關的動畫只有一支,闡述了經濟學的「賽局理論」與選舉制度的矛盾問題。

為什麼我們很難信任政治人物的做好做滿?



台灣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以即時的新聞動畫「動新聞」聞名於世,上一次選舉有推出反映台北市長選情的《天龍之戰》系列,這次延續以往風格新推出了《寶島爭霸》 (請見播放清單),是所有選舉動畫中製作數量最多的團隊。除了Kuso搞笑系列,另外也推出了關於選舉知識的MG影片,像是:《打破黑箱報票,我們需要你》《2分鐘搞懂政黨票》...等等。

【寶島爭霸】最終戰の聖誕特集



MG興起

今年選舉宣傳有個特色,就是開始大量使用 Motion Graphics(簡稱MG) 動畫作為政策說帖,其中最常見的運用方式就是 Infographic 資訊圖表式的MG動畫,簡單來說就像是動起來美美的 懶人包 ,用最親切快速的方式來傳達複雜、沉悶、需要時間消化的艱澀內容,像是:政策宣示、政黨理念、選舉知識、或是名詞解釋...等等。過去由於動畫常常會和虛擬角色(吉祥物)綁在一起,而角色動畫的技術門檻與經費需求比起其他宣傳品又高上許多,而且效果也不見得比較好,所以往往會讓許多業主(候選人)望之卻步,不敢採用。

但是今年這種 Infographic 式的MG動畫順勢打破了這個量無法突破的僵局,不但因為所需的技術門檻較低,製作時程較短(請看看1號團隊的力挽狂瀾),而且實際應用層面又廣,假如還能在MG腳本中加入一些故事情境,讓邏輯前後連貫完整,起承轉合具有說服力,最後再加上美美的視覺設計、清楚適當的動態節奏( 注意:太快太花會讓一般觀眾無法閱讀,因此不被接受 )、以及舒服不干擾的音效配樂,基本上效果絕對會是物超所值。相信在經過這次選舉的動畫洗禮之後,未來可以在台灣看到更多更棒的好作品!

最後,以關鍵評論網的作品《第一次投票就上手!》來收尾,大家要記得去投下神聖的一票喔!

沃草 Watchout
泛科學 PanSci
臺灣吧 Taiwan Bar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台灣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2016 台灣選舉動畫 -總統篇
2014 台灣選舉動畫大搜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