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皮克斯導演 Pete Docter 談故事開發 -下

Artella 原文出處 STALLING OUT拖延卡關 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抗拒思考手上案子時,很可能是因為腦子已經被榨乾,或者是你變得懶散、恐懼,害怕去開始要動手工作的現實面。 因為差不多在這個階段(如果先前都沒有發生過),你會面臨某個關卡,你會開始質疑這整個點子是否可行?為什麼當初我要選這個故事?我居然覺得這是個好點子?是不是該趕快另起爐灶想另一個故事?畢竟,放棄總是比堅持要容易。 放棄?堅持下去?如何做出判斷?這一切只有你才知道答案,最好是再給舊點子幾天時間沈澱緩衝。這時我會很容易受到

皮克斯導演 Pete Docter 談故事開發 -上

 Artella Blog 原文出處  / Photo via StarTribute Where do you get your ideas?你的靈感從哪來呢? 這大概是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但老實說,大家似乎對於創作過程有點誤解才會有這樣的問題。 過去我總是以為,對於某些天才創作者來說,靈光乍現就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像是:華德‧迪士尼、宮崎駿,他們的動畫電影完全體現了自身的天賦異稟,才華洋溢的創造出了許多經典作品,比如:《小飛象》、《木偶奇遇記》、《神隱少女》...

最重要的角色原型 - 丑角

請問,哪一個「角色原型」在每一部〔沙士比亞戲劇〕和〔迪士尼動畫〕中都會出現? 他是《仲夏夜之夢》裡的〔尼可巴頓〕(Bottom)、《魔髮奇緣》裡的〔變色龍 帕斯卡〕(Pascal)、《海底總動員》裡的〔擬刺尾鯛 多莉〕(Dori)、《阿拉丁》裡的〔猴仔 阿布〕(Abu)、和《終成眷屬》裡的〔小丑 拉瓦契〕(Lavatch)。 答案是「丑角」。「丑角」是傳統和現代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原型」。認識「丑角」,可以讓你對「故事結構」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丑角」,可以讓你寫出更多面向的故事

寫出讓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故事

觀眾在看電影時,會對自己想看下去與否,給一個「值」。這個「值」可能是 - 「我快睡著了,我對後面要發生的事,一點興趣都沒有」或是「我今晚不睡了,我非要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事不可」。當然,創作者都希望觀眾是後者。其實,創作過程中,再小的故事,也是能創造很強的「值」的。   這種教人寫故事的文章,時常會寫成像講義一樣。第一條,多做點這個。第二條,少做點那個。然後結論通常都是,故事要扣人心弦,劇情要清晰好懂。但,照這種規章寫的故事,很容易都會長的一樣,像在套公式。   所

眾道 SHUDŌ & 轉場分析

「眾道」意指日本武士文化中的男同性戀關係,昔日的深厚愛戀,在戰場上絕裂該如何收拾呢? 法國動畫名校Gobelins三個學生To-Anh Bach、Charles Badiller、Hugo Weiss的厲害畢業作品,美術風格鋒利有味,動作設計流暢精彩,尤其畫面轉場與故事發展的搭配令人驚艷。故事的悲劇性從第一個轉場開始就相當引人入勝,愛情與廝殺的強烈反差被清楚凸顯出來,影片前中後各用了三個回合的絕妙轉場,交代出主角兩人過去的親密關係與當下戰局的快速變化。 透過這支短短一分半的

如何把「爭議性議題」拍成電影

  lazer epilasyon bölgesel zayıflama vinç kiralama botoks 墮胎、同性戀、核電、新移民 - 這些都是人們長期關注,也都有強烈主張的議題。那,以這些議題為主軸的電影,應該很容易吸引到票房吧? 如果拍出這樣的電影,對這些議題有興趣的人,可能會馬上衝去看。但,電影本身的故事要讓他們覺得新鮮,是一個問題。電影的結尾要讓他們有感觸,又是另一個問題。雖然爭議性議題大家愛討論,但要把這些議題拍成好看的片,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問題。關於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