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史明輝:兒童動畫產業面面觀 -下

1336045863-2832577138.jpg

mifare kart史明輝老師,金馬獎創作短片得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系系主任,本身也是資深的兒童動畫短片創作者,動畫產學研經驗豐富,代表作品《願快樂》在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影展屢屢入圍、得獎。以下,透過老師寶貴經驗分享與獨到觀察,將帶我們更深入瞭解兒童動畫創作與台灣動畫產業的關係!

創作動畫短片與信誼結緣

本身持續創作動畫的史明輝老師說道:原創動畫短片其實沒辦法有足夠收入,所以必須靠影展遞件讓更多人看見作品,而這也是支持他創作的最大的動力;也是觸發他把作品投到信誼兒童動畫獎參賽的機緣。

信誼舉辦兒童動畫獎六年來,只有兩屆頒出首獎(註1),一屆是《願快樂》,另一屆得主是《跳房子》,這部短片出自林福清導演的《不倒翁奇幻旅程》電影,兩部片正巧都由史明輝老師分別擔任導演和監製,因此和信誼就有比較多接觸,也才有了後來共同推動兒童動畫片的想法。台北藝術大學從2011年就開始推動國際動畫節,剛好信誼也想擴大動畫獎推廣,於是雙方秉持著一加一大於二的想法,提議合辦,所以2014年就開始了第一次合作,今年(2015)也會繼續。

keyview_hsinyi_juries_c.jpg

協力合作,把動畫的能量放大

過去信誼兒童動畫獎比較專注在國內,從2014年開始,史明輝老師建議可以更為國際化,這個改變也讓遞件量突然暴增近200件。

長期受邀擔任動畫評審的他表示,台灣動畫競賽的遞件量都不大,有競爭力的作品每年大概就30部左右,但是真能在獲獎討論範圍的作品大致落在5~10部左右,透過國際競賽除了能把量變大,良性競爭更激烈,台灣創作者也才有更多機會去觀摩國外同類型的兒童動畫作品。

另外,合辦動畫節後,除了頒獎典禮,還有獨特的放映展演規劃,這樣一來,得獎影片就多了一個曝光管道,大家能夠「真的」看到得獎作品,不但在影展上有放映,後續還有全台巡迴播映的活動,讓更多觀眾看見,這樣才能刺激創作者去做更多創作。

KDIAF_650.jpg

優質、量足和行銷,三者缺一不可

談到如何讓動畫有機會成功,老師直指﹕「訣竅很簡單,就是要將資源多放在行銷這一塊。」

不過,這也是台灣的致命傷。大家都以為製作費就是人事支出、營運費用,好像動畫做出來就沒事了,但是,實務上應該要有行銷的預算規劃,甚至是專業的團隊來幫忙。

當然,不是說砸重金做行銷,片子就一定會成功,而是你需要先讓大家知道作品的存在,這樣才能被看見,作品不會自己走到觀眾面前,必須有積極的推廣行為。通常,動畫創作者都不懂行銷,所以應該要有一個機制去幫助創作者與專業行銷團隊做結合,就像現在的許多創投、計劃,因為他們都有資金回收壓力,有行銷的計畫才能評估回收的機會,會更容易籌到資金,形成良性循環。

因為國內動畫長片還未出現像國片《海角七號》的成功案例,所以整個市場非常缺乏信心,加上動畫製作期長,投資方又缺乏耐性,因此難度更高。至於動畫短片,幾乎沒有標準的回收機制。以兒童動畫影集來說,並非內容本身不好,而是市場上的買家他必須看到完整且可播映的量,才有機會在國際市場上被洽談與收購,而不是僅一味期待國際參與投資。這往往是國人開發動畫影片上的迷思,因為在還沒有出現一部可供信服和成功的作品前,單用開發的原型便想在國際尋求投資,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回歸問題核心,好的動畫內容、足夠提供市場的量,再加上適當的品牌行銷,三者其實是缺一不可。

KDIAF 2013.jpg

美好的事,需要更多人投入

採訪快到尾聲,氣氛卻有點沉重。史明輝老師卻樂觀地表示﹕「這時回頭看看台灣,倒也不必過份氣餒。環境好,我們要做,環境不好,我們更要努力去做。像台灣過去沒有一個常態性的國際動畫節,無法刺激下一代動畫創作者投注時間與精力,所以我們就做了。」他笑著說﹕「我們這一代至少要做到持續傳承,假如現在不做就會出現斷層,那等未來哪一天環境變好了,國際合作多了,不就更沒能力可以做了嗎?」

這些結論說明了為什麼史明輝老師積極從事動畫教育,在台北藝術大學舉辦「關渡國際動畫影展」的最大原因;而去年邀請信誼加入合作行列,也是基於同樣道理。因為,「這是美好的事,正確的事,需要更多朋友投入,該做的、能做的人就該去做!」。

註1:信誼兒童動畫獎,首獎從缺會以增設獎項取代,像是2014年首獎從缺,就增設兩個評審團大獎,由兩位得獎者平分首獎獎金。

史明輝:兒童動畫產業面面觀 -上

本文由 信誼基金會 贊助編撰
(Photo via Web, CC License)

HsinYi.gif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