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映CG專題延伸: 動畫品質與效率的拉鋸戰 #4 目的

QvQ_04
為了響應在映CG雜誌上的專欄,每季ANIMAPP會特地尋找一些文章來延伸在雜誌上的討論,這些分享有可能會是不同的觀點,也有可能會是在雜誌中提到的相關議題的延伸,這一次ANIMAPP特地翻譯了Jason Schleifer的部落格上針對品質與效率(Animation Quality Vs Quantity)所發表一系列文章,讓大家一起來學習這位前輩的建議與心得。

原文作者:Jason Schleifer 
原文出處 : http://jasonschleifer.com/2011/05/20/animation-quality-vs-quantity-intent/
Banner設計:Ray Lin 
映CG  第十期雜誌:http://www.incgsolution.com/MZ/node/202
中英對照:http://waxbusker.blogspot.com/2012/04/animation-quality-vs-quantity-intent.html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如何在工作時保持品質,「品質」在動畫上主要包括兩件事:好的動作(spacing、timing、弧線、節奏等等)和好的表演,先不論動作的技術層面,延續上一篇的便利貼方類法,我將表演也分出兩塊,角色(character)和目的(intent)。


角色

你必須徹底瞭解所表演的角色。你要很清楚他們的身份來歷,他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試著瞭解他們在任何情況底下會有的反應。

目的

你必須理解為何這個shot為何會出現在影片的這個位置上。這個shot的目的是什麼?它對劇情發展有什麼影響?它將如何影響角色的表演?影片中的每個shot都必然有其目的,所以你必須問,目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我們在開始一個shot時都可以從導演那得知這個shot的目的為何,其實這是幫我們澄清思緒最好的機會,但我們常常沒有好好把握,或是自以為夠瞭解,可是一旦我們開始工作,我們會發現關於目的的理解其實還是很模糊,想法上更是游移不定,有時候你會徹底忽略這個現象,直到你在每日進度會議上把你的東西秀給大家時,底下是一陣令人發窘的沉默,這時你才會驚覺原來自己錯得離譜。

你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就是當你秀出工作成果,把影片放了幾次,又再放了幾次,然後導演轉頭說:「咿…哦…嘿…嗯…ok,我想可以改善的地方是…嗯…可能再多一點重疊動作?在手的部分?或是讓頭轉快一點?」

這種情形我們都遇過,實在糟透了!!

我就有好幾次做完blocking之後回過頭再重新來過的經驗,就因為我沒抓到「那個什麼」。關於那個什麼,我思考了很多年,最後我終於搞懂了,所謂的那個什麼指的就是「目的」(intent)。

大多數一個shot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

也許有一些次要目的,但是主要目的往往只有一到兩個,就是「那個什麼」,就是整個shot唯一要交代的故事重點,除非你的shot很冗長然後又融合了不同角色間的各種複雜情緒變化,不然你一定可以把事情弄清楚、講明白,再進行下一步。

Rex Grignon(我們同樣都是公司的動畫指導)和我某天在討論鏡頭時,他說了一句令我很驚愕的話,他說:

「每個shot都是特寫鏡頭。」

一開始我被弄糊塗了,我知道有長鏡頭、中景鏡頭、廣角鏡頭、特寫鏡頭、半身特寫鏡頭、極特寫鏡頭,怎麼會說每個shot都是特寫鏡頭咧?

他的解釋是,每個鏡頭一定是為了說明什麼才會存在,就像特寫鏡頭的功能一樣。假如你想告訴觀眾一把刀子被撿起來,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對著撿起刀子的手做特寫;假如你想說兩個人碰面時會接吻,那就讓鏡頭儘可能地接近那個吻;假如你想表達一隻小老鼠在大城市裡非常孤單,那就用廣角鏡頭來傳達那份孤單。

我Google了「特寫」這個詞,找到了一本書Directing the Story(Google電子書有完整內容,推薦給大家!),裡面更延伸了這個觀點:「特寫,是唯一一種鏡頭讓你只說你想說的話,書中繼續解釋:特寫鏡頭就好像在告訴觀眾,看這裡!我把鏡頭靠得這麼近一定有什麼理由…我們用影像來傳達充滿隱喻的鏡頭語言,所以一次最好就一個點子…我們必須只展示我們唯一想說的,在一連串具有承先啟後關係的shot之中。」

說得太棒了!既簡單又非常重要,只讓觀眾看到必須要看到的畫面,只讓觀眾知道必須要知道的情節,不要再添枝加葉,因為那樣只會讓觀眾感到困擾,這就是為什麼在畫圖時橡皮擦與鉛筆同等重要,因為你拿掉的東西往往與你添加的東西擁有同樣的影響力。

我們可以在做動畫時比照辦理,讓目的更明顯,清楚告訴觀眾這個shot到底在幹麻。

為了讓「目的」清楚而且毫無疑問的出現在我們腦袋中,你可以馬上自問:「什麼是最清晰和最直接可能的傳達方式?我能做到這一點嗎?」而不是去想這個shot我的動作要怎樣炫又怎樣酷,你要思考更高的層次:究竟這個shot "需要"什麼?當你一旦明白這樣的需要時,你就能迅速安排細節讓角色更顯獨特。

所以現在我們已經融合了兩個要件:清楚你的「目的」,然後讓「角色」顯得獨特,這個過程可以讓你的shot變得很棒。

就像是…一場公路旅行(road-trip)

假設你現在坐上車開始旅行,你可能會知道終點在哪裡,通常是一個你不曾去過的地方。如果你坐上車時喊著:「我要去紐約!」那接著你會想,「好,那我要如何用最快的方式抵達紐約?飛機?搭車?坐船?還是我就一直沿著這條路開下去?我要如何讓這趟旅行變得非常好玩?那我是不是可以在旅途中遊遍所有主題樂園?我車又要怎麼開才能抵達目的地?這樣不斷地自問自答縮小選擇範圍,讓你快速地抵達你想去的地方。

即便你根本不知道一個特定目的地,但你總知道大概想去哪吧:「充滿活力,很熱鬧又有美味pizza的地方」。這也能幫助你縮小範圍,甚至可能帶領你到比你本來要去的更好玩的地方。這個找路的例子可以完美的套用在做shot的工作上:

目的地:我想去紐約 = shot的intent:我要讓觀眾知道Jim吻了一個女孩

旅途路線:我想要拜訪每一個路過的主題樂園 = shot的character:Jim的約會經驗是零

道理如下:假如你在開始做之前先搞清楚並確定這些要素,那麼你很快就能擺脫任何會誤導你的想法,即使你一開始還是不夠瞭解這些要素,但是只要你一瞭解,你就能馬上修正方向回到正軌,就像在公路旅行時你也許突然會說:「糟糕,我現在應該要去紐約才對。」那你一定馬上會先搞清楚自己身在何處(聖地牙哥?),然後趕忙回到旅程上向目的地重新出發。還有一件事你必須深刻地瞭解:

多數導演不會管你如何抵達目的

他們只在乎你是否已經跨越它,假如你連目的在哪都不知道,那又如何去到那呢?

我將在下一篇文章繼續深入這個話題,分享一些抓出目的的技巧與訣竅。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