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講故事,焦慮感勝過好奇心

storm 

 

作者要做的是 - 讓觀眾想 "看下去" ,好奇心會讓觀眾 "坐下" ,但焦慮感會讓觀眾 "離不開"

如果我說 "我對我的驗血結果感到很好奇" ,跟我說 "我對我的驗血結果感到很焦慮" ,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焦慮感會讓我乖乖坐在電話旁等候通知,好奇心並不會。(最後檢驗結果很好啦! 是陰性啦!)

這並不是叫創作者要永遠製造焦慮感,那跟故事的題材與創作者的意圖有關,但不管是製造哪一種感覺,方向必須是明確的,要清楚了解兩者的不同,和如何達到兩種效果。

 

兩者的不同點是: 焦慮感是因為知道將有壞事要發生而產生的。

如果: 有人敲門,你可能會好奇是誰來了?

如果: 有人敲門,是在新聞播出大批殺人犯逃獄後,你可能會有點焦慮。

 

一種可能是,你是個緊張兮兮的人,對任何事都會焦慮,總是想最壞的,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如果想寫一個很聳動的劇本,有這樣的角色很好,但這篇文章中,我們先不討論這樣的角色。

 

個人要產生焦慮感,必須對可能發生的事感到恐懼,要感到恐懼,要先獲得事情可能出錯的資訊,事情可能出錯的資訊,要確定觀眾有得到。有些情況,產生焦慮感的資訊是ㄧ般的常識或是大家已經熟悉的。像地板下有竄動聲,馬上聯想到老鼠。你不用別人告訴你,老鼠有可能會跑到家裡,那是常識或是大家已經熟悉的。但像這樣的資訊,戲劇張力很弱,拍電影也不好看,因為太常見了。

 

果你說: 有個颱風要來了。它有可能毀掉任何人的房子,發生壞事的機率很低。

如果你說: 有個颱風要來了。你剛跟老婆講完電話,說你有修壞掉的屋頂。但其實你在外面喝酒,跟本沒有履行承諾,這樣焦慮感就來囉。要提醒觀眾,不只有個颱風要來,還會捲掉屋頂,把老婆一起帶走,把傷害擺到角色身上,會帶來更大的戲劇張力。

 

以,如果你想讓觀眾的胃抽筋,腳發抖,就必需告訴他們有可能出錯的事是什麼,並開一扇窗,讓他有出錯的機會。當然也有可能事情完全不會出錯,那個結果反而不可怕,等待噩耗的過程最可怕,想搞死觀眾就不要告訴他結果,讓他剉哩等,要確定觀眾知道角色最怕發生的事是什麼,這樣就可以把好奇心轉為焦慮感!

 

原文: Moody Writing - Anxiety > Curiosity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