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破案神探》Mindhunter 的聲音幕後

mindhunter_ok.jpg

Photo courtesy of Netflix

 

人物介紹 :

  • 大衛·芬奇 : 導演 (David Fincher : Director)
  • 倫·克斯 : 音效設計師  (Ren Klyce : Sound Designer)
  • 格倫·科瑟 : 杜比學院院長 (Glenn Kiser : Director of Dolby Institute)
  • 史蒂芬·比辛格 : 音效剪輯師 (Steve Bissinger : Sound Effects Editor)
  • 史考特·路易斯 : 音效混音師 (Scott Lewis : Re-recording Mixer)
  • 史蒂芬·浦田 : 音效混音師 (Stephen Urata : Re-recording Mixer) 

 

本文為此 podcast 之重點整理 :

 

夢幻的組合 (Magical collaboration)

Glenn Kiser 問 : David Fincher + Ren Klyce 這個夢幻組合設計出來的聲音是很好辨認的。為什麼他們替《破案神探》(Mindhunter) 設計出來的聲音會如此出眾 ?

 

用音效填補對白之間的寂靜處  (Fill in the gaps)

Steve Bissinger 說 : 我跟 Ren Klyce 有合作過,我們一起製作的《火線追緝令》(Seven) 聲音是非常滿的,如果對白之中有空白處,空白處一定會被音效給填滿,整個音效剪輯永遠都是滿出來的狀態。

Stephen Urata 說 : 舉例來說,在監獄中,兩位探員在訪問殺人犯時,對白的停頓處,音效組會加入關門的重擊聲,這是為了確保觀眾的耳朵不會無聊,當然這場戲的對白本身不是無聊的、剪接也很順暢、演員的表演也很到味,但在對白停頓處加入些符合情境的音效,可以讓整場戲更有臨場感。

 

mindhunter5.jpg

 Photo courtesy of Netflix 

畫外音 (Off screen sound)

Steve Bissinger 說 : David Fincher 永遠想要聽到畫面外的聲音 (off screen sound),我們有實際去監獄考察過,其實監獄是非常吵的地方,隨時都可以聽到人的叫聲、鐵欄杆的敲擊聲、警鈴的聲音。雖然這部戲的故事時常都只是發生在一個房間內,但是房間外永遠都有事情在發生。我們音效人員也永遠有工作要做。

Steve Bissinger 說 : 位於 Quantico 的聯邦調查局訓練營跟其他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隨時都可以聽到槍聲,David Fincher 給的修改意見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是 : 除了槍聲外我還想聽到槍鳴後,鳥驚嚇飛走的聲音。所以槍聲與鳥聲就變成 Quantico 時常出現的畫外音。

 

從場景設計思考到音效設計 (From production design to sound design)

Steve Bissinger 說 : David Fincher 是一個什麼事情都會思考到的人,他在思考一個場景的搭景時,也同時會思考這個場景會發出什麼聲音 (what sound can I attach to it) ,還不只這樣,他還會思考這個場景換到下個場景時,場景與場景間的聲音要如何做轉場 (how sound will transition from one scene to the next) 。他每次給來的修該意見都縝密到嚇人。

Scott Lewis 說 : 舉例來說,在設計地下辦公室的搭景時,David Fincher 有請道具組特別安插一些水管在畫面中,因為 David Fincher 一直想聽到水管裡水流動的聲音,他想利用這個聲音提醒觀眾這個地下辦公室離下水道不遠,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地方。 

 

mindhunter2.jpg

 Photo courtesy of Netflix  影片 19:45 處 - 探員在訪問凱文

具體的擬音修改意見 (Specific foley notes)

Scott Lewis 說 : Holden 和 Bill 在貨卡車上訪問凱文的那場戲,David Fincher 想要聽到非常具體的擬音 (foley),他想聽到凱文的褲子跟椅背不斷摩擦的聲音,他想用這個聲音去表現凱文緊張的感覺。還不只這樣,Fincher 還給了另外一個更具體的修改意見,他還想聽到凱文口袋中銅板與小刀摩擦的聲音。如此具體的描述,讓這場戲的製作難度增加非常多。

 

mindhunter3.jpg

 Photo courtesy of Netflix 影片 42:35 處 - 奇怪的關門聲 

用音效強化劇情

Stephen Urata 說 : 有一場 Holden 以為是要去跟女生約會的戲,結果他上了女生的車後,發現車上垃圾一堆,談話的內容也很奇怪,好像有種被騙的感覺。這場戲的結尾,我們選了一個非常奇怪 (squeaky sound) 的車門關門聲,這個聲音更強化了兩人見面的尷尬感。

Scott Lewis 說 : 有一場 Holden 越來越生氣的戲,我們特別讓背景灑水器的聲音也跟著 Holden 的情緒一起越來越大聲。我們利用聲音的變化去配合情緒的起伏,去增加觀眾看戲時的焦慮感。 

 

配樂 (Soundtrack)

Glenn Kiser 說 :《破案神探》配樂的精妙之處在於,觀眾會時常會分不出自己聽到的是音效還是配樂。

Stephen Urata 說 : 有些混音師喜歡讓音效與配樂並存於畫面中,而我們的做法是,有時會故意讓音效,例如畫面中打字機的聲音慢慢不見,然後再讓配樂慢慢進來,好讓觀眾聽清楚不同的聲音。

Scott Lewis 說 : 這部影集的配樂是 Jason Hill 寫的,主題曲叫 Silk Drape。

 

 

關於音效的維基百科介紹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音效 

美國隊長 3 : 英雄內戰 - 配樂幕後

cap4.jpg

cap7.png

問: 電影後半段,配樂才進入交響樂模式。你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

Henry Jackman 說: 其實,電影前半段是無法那樣配樂的,配樂進入交響樂模式,大概是從飛機場那場戲開始。電影前半段的風格是比較寫實的,畫面中有特種部隊、柏林警察,那種現代、黑暗的感覺比較像《諜對諜》或《怒火邊界》那樣,那樣的畫面是很難用交響樂的 light motifs (輕快主題曲) 去詮釋。

但電影後半段,特別是從飛機場那段開始,是超級英雄對戰超級英雄,機械對戰巨人 - 人類、警察、特種部隊的元素沒有了,電影走到了神人大戰的等級,這時雄偉、英雄式、輕快的交響樂進來就不會很突兀,因為它跟畫面很吻合。

co6.png

問: 電影開頭,有一段會影響到後面劇情發展的悲劇,你在音樂上如何詮釋它?

Henry Jackman 說:其實這部片的結構滿經典的,電影開頭是個伏筆,後半段是個大揭曉。電影開頭的悲劇是酷寒戰士造成的,後半段是這個事件造成的連鎖反應。一部驚悚片如果拍的成功,觀眾是感覺的到的,觀看在看時可能會不清楚,但不至於搞不懂,會看懂線索,但又不懂全局。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到謎底揭曉時。

為了處理這種故事模式,我有替電影開頭,酷寒戰士那場戲寫一個用笛子吹奏的主題曲,旋律有點像 Jerry Goldsmith 那種老式的驚悚音樂。這個主題曲在電影中各處會出現,當觀眾看到一段他不太清楚的劇情時,這個驚悚主題曲就會進來。當然,觀眾可能不會察覺,但只要劇情上有線索出現,這個音樂就會出現。當然,電影還是有蜘蛛人主題曲、黑豹主題曲...等等,但是配樂的目的,不是在分化,而是在統整。故事敘事上最有用的還是這個驚悚的內戰主題曲。電影中的角色很多,你不可能依著角色去配樂。配樂時你必須思考的是這些角色在做什麼,為什麼做,這種故事層次上的事。

co2.png

問: 這部電影是黑豹初次登場,你在音樂上如何處理?

當然不是用傳統的非洲鼓,音樂上的種族歧視也是要避免的。瓦干達 (Wakanda) 這個漫畫中的幻想非洲國度,是ㄧ個又古老又科技的地方,ㄧ些關於非洲音樂的陳腔濫調 - 鼓阿、族語阿 - 全部都不會採用,最後黑豹主題曲採用的樂器是非洲的氣鳴樂器 (African aerophones),因為它的地域感比較不明顯。主題曲也加了些交響樂,讓他在音樂上也能跟其他角色一樣,有同樣的權威跟份量, 另一個用到的樂器是用塞子塞住的伸縮喇叭 (muted trombones),用錯塞子,聲音會像《威探闖天關》裡的那隻兔子 (Roger Rabbit),用對塞子,悶住的聲音就會有種復仇的感覺。

co3.png

問: 你剛入行時,跟 Hans Zimmer 共事過,那對你有什麼影響?

我是科班出身,讀牛津大學,學 14 世紀古典法國樂理。但我發現學這些東西,不見得能寫出讓人有感觸的音樂。流行音樂之所以叫流行音樂,是因為它是流行的東西,流行的東西,就是讓大眾有感觸的東西,說這些是因為 Hans Zimmer 就是做流行音樂出身的,他會用流行音樂的方式做交響樂,這不是貶低的意思,他做的交響樂都很有記憶點 (hook) ,他也對故事很敏感,如果你對故事不敏感,就不要做電影配樂。

co1.png

問: 你未來有什麼計畫嗎?

我先在正在做ㄧ個很有趣的案子,如果你對電影史了解,ㄧ定對ㄧ部非常種族歧視,也非常有歷史地位的電影 - The Birth of a Nation《國家的誕生》- 不陌生。新銳導演 Nate Parker 故意用了同樣的片名,拍了一部很重要的電影,一部講奴隸 Nat Turner 掀起一場革命的電影。

Henry Jackman 做過的電影配樂有:

  • 《金牌特務》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 《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 
  • 《大明星世界末日》This Is the End
  • 《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
  • 《X 戰警: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
  • 《鞋貓劍客》Puss in Boots

麥斯、獵人、大賣空,的聲音幕後

revenant7.jpg

mad2.jpg

《瘋狂麥斯:憤怒道》- Mad Max: Fury Road - 聲音幕後

片音效總監 Mark Mangini 說: 我們覺得這部片裡的「車輛」其實也是「角色」,我們會在「車輛」上加上「動物聲」,讓這些機械更像生物,例如,男女主角開的運輸車 (The War Rig),就被想像成一隻,被本片的亞哈船長 (Captain Ahab),不死老喬 (Immortan Joe),追殺的大白鯨 (Moby Dick),也因為這個概念,所以片中用了許多「鯨魚聲」,例如,長茅射中運輸車時,就會有鯨魚的哀嚎聲,運輸車有液體流出時,也會加上鯨魚噴水的聲音。


 

revenant.jpg

《神鬼獵人》- The Revenant - 聲音幕後 

片音效總監 Randy Thom 說: 這部片裡的熊,須要非常豐沛的情緒辭典,例如: 慈祥、兇狠、好奇、受傷,等等情緒。為了完美詮釋這些情緒,我們用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動物聲音來製作。例如,熊受傷時,我們就去錄了一匹呼吸道有問題的馬的聲音,但在第三、或第四個呼吸聲時,都會再加回熊的聲音,讓觀眾知道這是同一隻熊。熊情緒有轉折時,聲音也都是「客製化」的,為了讓轉折處更順暢,有時連「人聲」也會放入混音中。


 

revenant5.jpg

《大賣空》- The Big Short - 聲音幕後

片混音師 Anna Behlmer 說: 這部片裡,預測了「次級房貸風暴」的金融高手,都是不按牌理出牌的。所以這部片的聲音也是一樣,不會照著傳統走。有一場 Ryan Gosling 對著鏡頭解釋「房產抵押貸款債劵」的戲,周遭的銀行家都不鳥他,像鬼魅一樣飄來飄去,為了用聲音表現出這個情境,所有人的聲音都加了重重的回音,製造出一種非傳統,幻想混合著現實的景象。

 

資料來源: How These Movies Were Shaped By Their Sound Pros

徒手做樂器 - 300 壯士 2 - 聲音幕後

artemesia_3.jpg

藝名 Junkie XL 的荷蘭籍音樂家 Tom Holkenborg  是《300 壯士 2 : 帝國堀起》的配樂。他也是最近火紅的《瘋狂麥斯:憤怒道》的配樂。

Junkie XL 說: 我想替《300 壯士 2 : 帝國堀起》中,Eva Green 飾演的女戰士角色 Artemesia 寫一個既強悍又性感的主題曲,但是我找不到適合的樂器,於是我就乾脆自己來做一台。這個樂器是鋼琴跟吉他的混合體,但,它是用打擊的方式彈奏的。這個樂器重達三百磅,為了避免敲打的太起勁時,樂器垮掉,把我脖子夾斷,所以,我在彈奏時,都會戴個鎮暴警察用的頭盔來保護自己。

instrument1.png

helmet.jpg

另一個為了這部片做的樂器是,古代希臘人吹的 Aulos (阿夫洛斯管),它的聲音像很薄的 Bagpipes (蘇格蘭風笛) 。Junkie XL 說: 我們在幾根很粗的吸管上面挖洞,然後,裝上現代的吹嘴,經歷一番實驗後,最後就仿造出這個古代樂器的聲音。

aulos1.jpg

aulos2.png

動點腦筋,轉個彎,沒有任何聲音是做不出來的 ! 

 

資料來源:《300 壯士 2 : 帝國堀起》聲音幕後

為何「柯恩兄弟」的電影,聲音都做的那麼棒

coen1.jpg

「紐約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 找來了「柯恩兄弟」Coen Brothers 的御用「配樂師」Carter Burwell 和御用「音效剪輯師」Skip Lievsay 來參加它們的音樂與音效專題活動。這兩位音樂人將大談他們在柯恩兄弟電影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柯恩兄弟倆很少上媒體,所以,他們的幕後世界,也很少人知道,但是,剛好因為這個活動的關係,這兩位重量級音樂人就能大談他們跟這兩位大師級導演的合作關係,剛好也能彌補柯恩兄弟倆很少上媒體的空缺。

這個專題活動由「杜比學院」Dolby Institute 館長 Glenn Kiser 主持,議程是一段接著一段 Carter Burwell 和 Skip Lievsy 製作過的音樂與音效片段。從談話中理出的脈絡,也是本文的重點,就是 -「聲音設計」- 如何讓柯恩兄弟的電影偉大。

 

從「劇本階段」開始,柯恩兄弟倆就會開始策劃「聲音」和「音樂」。

在進入正題前,杜比館長 Kiser 先放了一段「撫養亞利桑那」Raising Arizona 電影中,很有名的追逐戲。「尼可拉斯凱吉」飾演的角色 H.I. ,剛從雜貨店裡偷走一包 Huggies 紙尿褲,然後,接著一連串瘋狂的喜劇橋段也就就此展開了。這個橋段,越到後面角色越多 - 警察、狗、拿散彈槍的收銀員 - 全部都出動了,但節奏完全沒有要慢下來的趨勢。

這個橋段最讓人驚艷的點,其實是完全看不到的,就是,柯恩兄弟會把每部片,當然也包含這段戲在內的所有「視覺」與「聽覺」設計,全部都鉅細靡遺的編排出來。配樂師 Burwell 說: 他們在寫劇本時,就知道聲音與音樂的重要性。劇本中,會有刻意留給聲音的地方。這是許多電影人常常忽略的地方,也因此,柯恩兄弟倆的劇本長相,可能會有好幾頁是沒對白的,這幾頁,就是留給音樂與音效發揮的。

 

Burwell 和 Lievsay 總是一起合作,所以互相妥協,就變的很重要

配樂師 Burwell 說: 當音樂與音效部門溝通不良時,一聽就知道了。當聲音數位化後,「聲音控制器」fader 似乎只要一直開著就好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整個電影的「聲音設計」跟噪音沒兩樣。因為沒有人決定,哪些聲音是重點,哪些聲音不是。

Burwell 說: 音樂與音效必須有自己的 "moments" (自己發光發熱的時刻)。當音樂與音效重疊在一起時 (它們時常重疊的) 它們仍然是在互補的,而不是在互斥的。所以,讓音樂與音效各至發揮自己的 "moments" 是非常重要的。作法是,Burwell 接著說: 當 Lievsay 的音效在走高頻時,我的音樂就會走低頻。當我的音樂在走高頻時,Lievsay 的音效就會走低頻。

 

有時無聲勝有聲

電影世界中,沒有聲音的畫面,時常會用「細微的聲響」來表現。音效師 Lievsay 解釋說: 例如「黑幫龍虎鬥」Miller's Crossing 中,頻頻出現的「樹枝磨擦聲」,就是運用這個道理。

Lievsay 繼續解釋: 當你要強調一個場景很安靜時,你可以加入些很小聲的東西,讓觀眾想「哇! 」我連「樹枝磨擦聲」都聽的到,那現場一定很安靜。同樣的道理也運用在「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中,Burwell 解釋說: 我在這部片中不用傳統配樂,而選擇用「恒穩態聲音」steady state sound 當配樂,因為我覺得傳統配樂會減弱這部片的張力。

當然,傳統配樂也是有增加戲劇張力的時候,但是,Burwell 接著說: 有時無聲的狀態,是最有張力的。( 因為:「無聲」與「有聲」是相對的。這場戲的無聲,會突顯下一場戲的有聲,這場戲的有聲,會突顯下場戲的無聲,張力是對比出來的) 那就是為什麼,這部片最終會選擇用「恒穩態聲音」做配樂,因為這種聲音,沒有頭,沒有尾,聽的到,也很容易忽視,跟有對白的吵雜聲做對比後,無聲的恐怖感馬上就出來了。這部片的配樂,有時就會直接拿「西藏頌缽」(Tibetan singing bowls) 的聲音,跟風聲或車呼嘯聲混在一起,讓觀眾聽不出來有音樂,但其實是有的。

 

對柯恩兄弟來說,什麼都比不過現場錄到的聲音

這兩兄弟,最神奇的地方是,他們總是能在拍攝現場,錄到所有他們要的對白。Lievsay 說: 在「險路勿近」中,每一句在現場錄到的對白,回去都能用。除了兩句以外,一句是因為「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 在把馬牽到拖車上時,馬蹄聲跟講話聲重疊了,另一句是因為「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 的口音不標準。但,第一句,最後導演還是喜歡馬蹄聲跟講話聲重疊的質感,所以也留下了。整部片就只剩一句不標準的對白須要做 ADR (後製配音)。

 

(註一): 想聽整場活動的完整錄音,可點入: 這個連結

(註二): 柯恩兄弟是本屆 (2015) 坎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的評審團主席

(註三): 延伸觀看: 聆聽馬丁史柯西斯無聲的藝術

 

 

原文連結: Tribeca: Here's Why the Coen Brothers' Films Always Sound Magnificent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的音效與音樂

inter_v3.jpg

音效總監 Richard King 說: 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是個精益求精的人,對他來說,「好」永遠都是「不夠好」- Good enough is never good enough。

音效

1. 卡車撞進玉米田的聲音

這場戲,我們用了很低成本的方式錄製。我們直接把麥克風架在「車前」跟「車內」,開車撞進玉米田裡去錄音。沙塵風暴拍打車窗的聲音也是,音效組特別做了一把沙槍,用沙槍噴車子,然後從各個角度,包括車底去錄音。

2. 太空船裡面的聲音

因為外太空聽不到聲音,所以太空船內,只聽的到太空船受外力發出的聲音,還有太空船本身的環境音。我們也盡量避免科幻片常聽到的「低低都都」各式機械儀器聲,因為這個太空艙其實是他們的辦公室。

太空船在高速前進時,我們想給人飆車,車子快解體的感覺。所以,我們先去錄了些「大」的聲音,例如飛機被破壞的聲音,機翼摔到地上的聲音,但是,這些聲音的感覺都不太對。後來,我們錄了些較「小」的聲音,例如金屬在鐵桌上搖晃的聲音,這個聲音的感覺才比較對。我們最後還在一架飛機內播放合成器來收震動的聲音。這也是我們唯一用合成器的時候,也只有在,像進入蟲洞的特殊情境才會用它。

3. TARS 機器人的腳步聲

是用 Foley 的方式製作 - 一個人穿鐵鞋走路,對著畫面的節奏錄製的。

 


音樂

1. 清楚的溝通

導演 Nolan 說: 我希望這部片的音樂,能跳脫「類型片」的框框。也希望,整個音樂的發想過程是很單純的。所以,一開始跟配樂 Hans Zimmer 溝通時,我並沒有告訴他電影的「類型」或「格局」,只告訴他些「對白」跟「想法」。 

配樂 Hans Zimmer 說: 我一開始,只知道這是部講「親情」的電影,其他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就寫了首「當爸爸」的曲子。

導演 Nolan 說: 我聽到這首曲子時,覺得太完美了。這個時候,我才告訴 Hans 這是部非常「大格局」的「太空片」。這個過程,幫助了 Hans 精準掌握故事的核心,也讓他很快能寫出一個與故事核心「密合」的曲子。

2. 找對樂器

剪接師 Lee Smith 說: 我們去了倫敦的教堂 Temple Church。在那裡搭起了錄音工作室。

導演 Nolan 說: 我們想用教堂的管風琴 (pipe organs) 做音樂,因為這個樂器,給人神聖的感覺,雖然這不是部宗教片,但他講的是人類探索未知的故事。這跟管風琴與教堂給人,如宗教般「超越人類認知」的感覺很像。

配樂 Hans Zimmer 說: 管風琴的聲音,是靠「氣」從管子中發出的,他的每一個音,就像人吸氣、吐氣一樣。

導演 Nolan 說: 管風琴是個很有「人性」的樂器,每天在片廠都在不斷了解它。這個樂器能近能遠。這部電影講的是「人」與「太空」,管風琴在幾個音之間,也會在「親密」與「雄偉」中跳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