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13 個希區考克的電影技法 (上)

alfred hitchcock

 

1. 以觀眾為主

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每一段戲都要考慮觀眾的感受,要確定裡面的內容是有吸引力的。

人們是去戲院找樂子的,就像座雲宵飛車一樣,翻雲覆雨後還是很安全。戲院是安全的地方,希區考克了解這點,所以他會往觀眾身上丟東西,把他們拋下懸崖,帶他們偷窺危險的戀情,知道當他們走出戲院後,又要回到正常生活,電影越有趣,越多人會再回來。

audience

 

2. 以情緒構圖

製造情緒 - 像: 恐懼、歡樂、驚訝、悲傷、生氣 - 是拍每一場戲的終極目標。想知道攝影機要放哪,就要先知道那場戲要製造什麼樣的情緒。情緒來自角色的眼睛,鏡頭遠近可以控制情緒的強弱。特寫會讓螢幕充滿情緒,鏡頭拉遠,情緒會消散。突然從遠景跳到特寫會讓觀眾驚訝。從演員頭上奇怪的角度拍,可能代表特別的意義。

希區考克用這個原則去安排他的每一場戲,控制觀眾何時情緒該激昂,何時該放鬆。他把這個比喻成作曲,只是,他不是在玩樂器,他是在玩觀眾。

grace kelly

 

3. 不要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攝影機可以是人,遊走房中尋找可疑物。這會讓觀眾更有參與感。許多電影開頭都會有攝影機遊走,介紹電影關鍵物件的鏡頭。

希區考克從默片起家,沒有聲音,必須用畫面說故事。但1930 年,當聲音來時,一切都變了。一切都變成對白導向,電影開始仰賴演員對話。他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用畫面說故事,不要只把攝影機當攝影機。

camera

 

4. 對白本身沒意義

人們對話,通常不會把內心最深處的想法講出來。一個對白可能很瑣碎、無聊、一般般,但講的人的眼睛通常會透露他真的想要什麼。一場戲的重心絕對不要放在角色說的文字上面,讓他們同時做別的事情,用舉手頭足拍出他們內心的想法。除非真的有必要,在用對白說故事。

所以,電影人要填滿的不是對白的頁面,而是電影畫面的框框。

 

5. 觀點式剪接 (Point of View Editing)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地上的陷阱,接他微笑的畫面。

詹姆斯 史都華在看一個女人脫衣服,接他微笑的畫面

兩個同樣的微笑,但意思完全不一樣。

不用對白,把想法植入觀眾腦中,就是觀點式剪接。這是主觀式的電影技法 (subjective cinema) 。拿主角的眼睛,利用剪接,給他東西看。

  • 從演員的特寫開始
  • 剪到他看到的東西
  • 回演員看完的反應
  • 重複

可以在主角與他看到的東西之間交互剪接,增加戲劇張力。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技法,有時比好的演技更有力道。更上一層樓的方法,讓主角走向被看的東西,再跟拍他轉換視點的樣子,這樣觀眾會認為主角在分享他的私人秘密。這就是希區考克所謂的 "pure cinema" (純粹電影)

註: 觀點模式下,如果另一個人在看主角,他就要往鏡頭裡看。

james stewart

 

6. 蒙太奇給你力量

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的敘事,是基本的蒙太奇技法 (montage)。這跟一堆不相干鏡頭組成的敘事不一樣。這是設計過的,一隻手、一張臉、一把槍、一個背影,串起來的故事,用這樣的方法講一個事件,只秀你想秀的部份,可以誘導觀眾,而且能完全掌握節奏。 

希區考克說這是:「把畫面的恐怖感,傳到觀眾腦中。」驚魂記中有名的淋浴戲,用一系列的畫面,把最暴力的地方避掉,你不曾看到刀戳進女主角的体內,但最暴力的畫面,發生在觀眾腦中。

基本原則: 重要的東西,用特寫拍,確定觀眾有看到。psycho

 

參考文章: How to turn your boring movie into a Hitchcock thriller...

原文作者: Jeffrey Michael Bays

友站 [ 動畫那些事 ] 簡體版:  http://ani360.com/?p=10979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