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 - 故事開發部主管 Mary Coleman 訪談 part 2
photo courtesy of: deviant art and collider
皮克斯 故事開發部主管 Mary Coleman 訪談 (中)
問:皮克斯很愛「故事」,也有「把故事說好」的決心,可以看出有研究過亞里斯多德或坎貝爾這種傳統元素。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選角色時,會做一些非傳統的決定。像料理鼠王: 怪怪的...「老鼠」與「食物」?
答:(笑) 我們常開玩笑,如果我們把電影想法 pitch 給好萊塢大公司聽,誰會批准一個老鼠煮菜的故事? 或老頭與小胖弟的故事? 其實我們是把每部片都交託給「藝術家們」,我們的立場是:「我門相信你,也相信你的眼光」。我們的點子不用經過市場導向的焦點團體審核。所以,我們可以玩一些非傳統的故事,也不被誰譴責。畢竟我們在偏僻的小鎮 Emeryville 工作啊 (笑)。
問:我知道皮克斯一直在挑戰新的「動畫技術」,把它往前推進。拍這些非傳統的故事,也反映一樣的態度嗎? 挑戰與推進的態度。還是,是導演對某個故事有特別的熱忱?
答:很好的問題。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挑戰任何事情 (push the envelope)。比較像是,這裡的導演有特別的願景,然後大家都會全力幫他拍出來。但導演並不是要做「實驗性」的東西喔。某一方面我們的電影很傳統。我指的是故事上,像角色的變化 (character arcs)。如果你觀察我們的電影,主角一開始都有缺點,他會展開一個旅程,結束後,會變成更好的人...或老鼠....或魚兒。(jojo: 故事的框架雖然固定,但是講法,也就是「如何說一個故事」的方法有千奇百種)
問:好像很多皮克斯電影都有所謂的 「難兄難弟」(strange sojourners) 組合。玩具總動員中的伍迪和巴斯光年。怪獸電力公司中的毛怪和小女孩。海底總動員中的爸爸魚和朵莉。瓦力中的瓦力和伊娃。天外奇蹟中的爺爺和小胖弟。把個性反差很大的兩人湊在一起,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答:我們在電影設定上並沒有要拍「兄弟劇」(buddy picture)。導演一開始可能會對某一個角色有強烈的感覺。但因為我們是講主角成長與蛻變的故事,跟一般人一樣,我們都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s) 下成長與蛻變的。老爺爺卡爾,在天外奇蹟的第一年中,是孤單一人的,直到編劇 Tom McCarthy 把胖小弟羅素加入後,事情才有些變化。我們的故事,不只是「角色導向」(character-driven) 也是「關係導向」(relationship-driven)。下一部長片【勇敢傳說】(Brave) 就是媽媽跟女兒的故事,非常「關係導向」。
問:透過這種「兄弟黨」式的敘事,可以強化主角的變化。像海底總動員中的爸爸魚,這位人兄是怎麼搞的?
答:他過度保護啦。但我們會同情他。因為片子一開頭,就看到他太太和幾千顆卵被梭子魚 (Baraccuda) 給吃掉,只有小魚 Nemo 存活。所以我們會原諒爸爸抓 Nemo 抓那麼緊。
答:第一版故事,沒有前面魚卵被吃掉這段。是透過回憶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過度保護的。這時智囊團 (brain trust) 有意見了,我們一直覺得爸爸魚很不討喜。他很煩啊,擔心東擔心西,很難替他加油。如果故事一開始就說清楚他為什麼過度保護,他的角色會更討喜,觀眾會更想替他加油。所以我們在初剪階段就做了調整,導演 Andrew Stanton 看完調整後,也覺得有這樣比較好。但並不表示每一部片,前面都要來一段開場 (天外奇蹟的開場,是有讓我們原諒老爺爺的古怪脾氣啦) 我們也不想把這個原則作死,說從今以後每部片都要有個「說明角色缺點」的開場。
答:我們時常在找平衡點。我們希望角色一開始有缺點,那樣他才能改變。但太超過的話,又不討喜了。這時智囊團對導演就很重要。像說「太過頭了」或是「還可以再誇張一點,角色這樣才有成長空間」是每次討論時上演的戲碼。
答:當我說,我們拍的電影很「傳統」時,我指的是,我們擁抱某種老式的說故事技巧,它能歷久不衰不是沒有原因的。例如說,我們希望我們拍的片都有「淨化作用」(cathartic)。很高興聽到玩具總動員3,讓一個大男人哭(想到小孩要上大學)。我們不怕在電影中談感情 (sentimental) 。雖然不是鐵證,但我們確實想做讓人心靈提升 (uplifting) 的電影。
問: 我研究過很多 Joseph Campbell 和 Carl Jung (Joseph Campbell 深受 Carl Jung 影響) 的著作,像 - 角色原型、敘事原型。這些道理深植在故事中,但更重要的,它們也同時存在人類的潛意識中。這些道理能存活幾千年不是沒有原因的。
答: 我知道有些導演被 Bill Moyers 的 Power of the Myth 電視節目啟發。有人則是參加 Robert Mckee 的 Story 研習營有很大的收穫。我們大家都從編劇 Mike Arndt 身上學到很多。他從個人危機、外在危機、和哲學上的危機,幾種角度去寫故事。我們很少會說,來拍個教大家什麼道理的電影。而是導演會從一個很個人、很私密的地方出發。「我想拍部過度保護父親的故事,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或是,「我忙於工作,失掉了家庭,但我最後發現這段旅程讓我學到很多」。
答: 有時出發點是很隨性的,怪獸電力公司導演 Pete Docter 小時候就很有想像力,真的相信衣櫃裡有怪物,長大後拍這部片就反過來想說,如果怪物怕小孩會怎樣。我們都從個人的地方出發,當故事展開後會深受古老的故事模式影響。(jojo: 故事模式是模式,是因為它反映真實人生,歷史是不斷重演的)
問: 我們在天外奇蹟中,看到關係建立的重要性,對吧。故事從卡爾小的時候開始,之後認識了小艾莉,後來失去她了 (這段婚後生活的縮影拍的很美),失去艾莉後,卡爾完全失去生命鬥志,之後他在充滿生命鬥志的胖小弟羅素陪同下展開南美洲的旅程。這對難兄難弟,一個是生命力消失的老人,另一個是充滿生命力的小男孩,而兩人卻同時都有揮之不去的陰影: 卡爾心裡缺了一角,他缺了艾莉,羅素心裡也缺了一角,他缺了爸爸。他們內在的缺角驅動他們外在的旅程,也因此讓牠們感情加深。從哲學角度來看,最終這是一個卡爾「死而復生」的故事 (a story of ressurection)
答: 完全沒錯。卡爾活在「過去」或是說,根本沒在活,只是等待老去。艾莉過逝後他就停止活了。所以沒錯,這是一個復活的故事。故事結束後,他終於活在「現在」,有一段正常的關係了。更感人的是,他除了跟胖小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也讓狗狗 Doug 進來,讓他跳到他自己身上、把他當寵物,另外一段正常關係的建立。
參考文章:mary coleman interview part03
上集連結: 皮克斯 - 故事開發部主管 Mary Coleman 訪談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