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2015年 6大動態設計產業趨勢

light-tunnel.gif

2015年到了,我拿出我的水晶球,放上一首恍惚冥想的音樂,然後在腦海中「夢到」接下來的12個月。為了逗你發笑,以下分享我的夢境發現:

1. 特效師的艱困處境會更受注目,但情況不會好轉

2014對特效工作者來說是個黯淡的一年,尤其是在美國工作的特效老兵。

特效公司爭相競逐世界各地的租稅補貼,讓洛杉磯與美國各地的工作機會逐漸消失。很多特效師不情願的打包,離開美國尋找工作機會,變成流浪世界的遊牧民族,幾個月才與他們的家人見一次面,有些人則就此轉行。

2890977024_c4ae4472f9_b.jpg

北美的特效產業在2015年仍會起伏不定,而且無藥可救。電影公司將受惠於前所未有、更便宜、更迅速的特效服務,特效師人力市場將持續供過於求,薪資價格垂直劇降,資歷將持續貶值。科技則是另一大幫兇,隨著檔案傳輸技術的進步,同一特效鏡頭的跨國工作成為可能,讓產線發揮24小時的不間斷效率已經是當今特效公司的必經之路。

即使美國特效產業現在已一腳垂在懸崖邊緣,但這種現象仍不會有所改變,只有當好萊塢的電影人淪落到相同處境時,他們才會停下腳步,選擇與特效師站在同一陣線。

2. 混合互動與動態的作品將成主流,不再是新玩意兒

每間工作室的核心課題其實都一樣,就是如何去拿捏「愛情與麵包」( excitement and profitability),面對「想做的刺激案子」與「賺錢的維生案子」做出取捨。隨著各式影像工具的繁衍進步,互動視覺的新奇感將在2015年大退燒,而這將產生一好一壞兩種結果:

The dance between excitement and profitability is the core challenge of every design studio..png

1. 「獲利」和「新奇感」有著複雜的關係:當一個技術一旦變的容易上手時,生產效率就可以最大化,並且推動真正的商品化過程,讓利潤持續成長並且達到一個飽和點,然後再因為市場的過度競爭,導致邊際利潤下滑,淘汰沒有競爭力的廠商。
好消息是,2015年動態設計工作室(motion shops)將可以真的從互動案子中開始賺錢,終於驗證喊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預言」。

2. 「刺激」與「新奇感」有著強烈正相關:很多藝術家和設計師不計成本的投入參與互動與實驗作品的動力就是因為這很新鮮刺激、好玩有趣。壞消息是,商品化的崛起將會影響到整個產業的未來走向,可能會讓藝術家們投入興致降低,但這是個緩慢而且不明顯的過程,所以... 管它呢?

要研究這整個推論,可以回頭觀察2000年興起的桌面動畫(編:意指應用在各種軟體界面UI中的小動畫)與合成工具,都可以看出相似的成長模式。

3. Magic Leap和Oculus Rift的內容競爭將帶來需求

Faceboook豪擲了20億美金併購了Oculus Rift,Google則砸下5.24億美金投資了Magic Leap,兩件事看似不大相關,但其實都表示了同一件事:科技業界的巨頭們開始對使用者的「沉浸式視覺體驗」(immersive visual experiences)市場做佈局

oculus.jpg

Oculus Rift是「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 VR)穿戴裝置的領導廠商,運用「傳統的」VR技術透過像是護目鏡一般的頭套,讓使用者跳入全CG的世界當中。而Magic Leap是「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的領導廠商,技術切入點剛剛好與VR相反,是想辦法要將CG世界的虛擬物件帶到現實世界來互動,或是更厲害的技術,像是直接將影像投影在人的視網膜上之類的,總之就是要讓虛擬物件在現實中變得觸手可及,真實可信。

magic-leap-video-2.gif

其實,這兩種產品的商品化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至少要到2016年才可能量產銷售,所以2015年他們的任務就是製造更多「叫好」(wow)體驗。

而這些叫好的內容創作將由現有的遊戲或CG製程來完成,當然,因為這畢竟不是多新奇的服務,所以獲利並不會特別好(請參考上方麵包愛情圖表),但是因為它們激烈的鎂光燈爭奪戰,將激勵影像產業的需求,帶來更多作品能量。

編:果然,Oculus在2015年2月時投資成立了新的公司Story Studio,請來拍過皮克斯Pixar短片「The Blue Umbrella」的導演Saschka Unseld擔任創意總監。預計要在2015年推出5部短片,每一部都要探索「沉浸式電影」的不同面向。

4. 高預算的案子將愈來愈稀有而且競爭激烈

2014年超過1,000萬新台幣預算的MG和動畫案子相當稀有,2015年將同樣稀有。儘管業界老人們又哭又叫,氣的跳腳也沒用,他們同樣被拖到門口給送走,過去的美好日子一去不返

2015年比稿(pitches)競爭將更激烈,老牌大廠勢必使出渾身解數找來夢幻團隊(A-game)應戰,走老路線,不管財務風險依舊爭取百萬預算的案子。而小型工作室的經營者將拿出最強大的武器(編:big guns,殺價競爭?),捍衛他們的地盤。

draper.gif

拳打腳踢,血濺滿地,鼻青臉腫的畫面不會太好看...

因此,2015年將是更靈活聰明的公司的天下,只靠著3頁的導演提案與網路作品集就能打敗30頁密密麻麻的比稿腳本與8頁花花綠綠的視覺提案(style frames),贏得案子。多數情況下,這能成功。

5. 中型公司將面對不上不下的強大競爭壓力

為了滿足日漸成長的內容怪獸(消費者),客戶和廣告經紀將委託更多網路平台的作品,要求更複雜繁瑣的細節。這會挑戰所有工作室去重新思考它們能提供的服務,無論公司規模大小。

但是,中型工作室 -員工大約20-50人- 將會對此特別有感覺。鑒於他們日漸昂貴的成本結構:愈來愈資深的員工薪資、更龐大的基礎設施(編:租金、裝潢、IT設備)、以及管理部門的經常性支出(編:會計、人事、行政、打掃阿罵...等等),想只靠電視台案子維生有點負擔太大(編:電視台的頻道包裝是美國影像設計產業的主要業務大宗),但是要爭取高轉換率(high-churn),需要快速組織團隊快速解決的案子,又顯得力不從心。

JapaneseBosozoku.jpg

於是有愈來愈多的工作室選擇結盟合併,想辦法生存下去,或是馬上擴大市場,見識到爆炸性的成長,一起面對由「缺乏長期記憶」客戶所組成日漸嚴峻的產業生態。如同Artjail和Analog的合併啟示:兩間位於美東和美西的工作室在2014年攜手合作拿下大案子。

6. 工作室更直接的面對客戶,廣告經紀將加速式微

美國新世代的數位行銷總監(CMO:Chief Marketing Officer)和行銷人員已經完全取代了他們喜怒無常的前輩,不管是因為天真或是天才(這我不清楚),這些新客戶對於過去廣告的產業關係產生巨大質疑,於是他們開始直接找上工作室、製片公司、甚至是獨立藝術家,共同打造不同以往的行銷企劃。

工作室將解放從未伸展過的肌肉,需要作家和企業顧問加入,而且可能是全職形式。工作室將面臨更長報酬更好(或更昂貴)的銷貨週期 (編:sales cycles 意指從提供服務開始到收到報酬結束的整個過程),執行製作(EP)與製片將發現自己更像是個客戶經理,而不只是過去的專案管理而已。

很多藝術家會無法適應這樣的衝擊轉變,因此轉行成為有機蔬菜農夫,謝天謝地,無論如何這對地球來說都是件好事。

作者簡介

Justin Cone

全球知名動態設計網站Motionographer的總編輯暨創辦人。大學時醉心於影像設計領域,美國設計名校SVA畢業後更是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先後創辦了Motionographer網站和影像設計盛會F5影展,並於2010年時與 David Crumley 、Bjorn Billhardt創業,在德州奧斯丁開設千鳥(Houndstooth)工作室,並擔任創意總監的職位。一年後轉戰紐約的一線動態設計公司Psyop,2014年底則全職投入F5策展的經營。

延伸閱讀

推薦Justin Cone的另一篇精采好文,工作/生活:一週工作40小時

原文出處

Motionographer 6 motion design industry predictions for 2015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