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喜歡 分享、學習、創作 的 動畫社群!

「達文西」是「魯蛇」

davinchi.jpg

「魯蛇」譯至英文的 Loser ,指: 輸家、爛咖

 

你入行好幾年了,卻還在為錢煩惱。你始終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做出什麼重大貢獻。

這個故事,熟悉嗎?

我常問自己: 是不是我做的不夠「多」,還是更慘,我根本做的不夠「快」? 

last supper.jpg

樓上這張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有精準的構圖,和傳神的人物。是張被後世歌頌研究的畫作。它是「文藝復興」時期,大藝術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畫的。 

「達文西」是「天才」嗎?

不是

「達文西」是「魯蛇」。 

1482 年,「達文西」 30 歲時,當他同儕都已經在「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 畫壁畫時,他還在做一些鳥工作,畫死人的畫像。

1498 年,也就是 16 年後,「最後的晚餐」才完成。

他 46 歲才「第一次」嘗到成功的滋味。

這 16 年很少被歷史書拿來討論,它是最枯燥的,卻也是他奠定實力的重要時期,

這段時期裡,他靠畫一次一次的鳥東西去學習,這也是成長的不二法門。

在這段「艱困年代」中,他也想過要放棄,也曾沮喪過,但最後,他堅持過去了,在 1498 年,畫出了「最後的晚餐」。

這「艱困年代」時常被忽略,它是一個 5 - 15 年的自學時間,不太會有人關注,因為它裡面沒有大發現、大成就、大光輝,只有重複的努力和血汗,跳過「艱困年代」不談,也就會把成功給扭曲了。

 

我們都看過大藝術家、大企業家、大音樂家、大電影家,成功的樣子,我們會以為他能走到今天的位置,靠的是「才華」,或是更氣的,靠的是「運氣」。

但我們都沒不知道他們「真正」的故事: 一首歌彈一萬遍的故事。開六家公司全都倒閉的慘狀。寫了一年的劇本,最後卻被退件的寂寞。

其實,沒有這段「艱困年代」就沒有所謂的「成功」。

大科學家 Michael Faraday (麥可·法拉第) 做了七年的助理,才能開始自己做研究。

大作家 Stephen King (史蒂芬·金) 每天都寫作,寫了 9 年,才出第一本書。

大音樂家 John Coltrane (約翰·柯川) 每天都吹薩克斯風,吹了 17 年,才吹出第一首成名曲。

那「天才型」的人哪?

Tiger Woods (老虎伍茲)、Mozart (莫札特),他們都只是在很小的年紀就開始而已。

其實事情就這麼簡單,但後來一切都變了。

 

「網路世代」什麼東西都加快了,對時間的概念也是,

17 分、17 天就想成名了,

但是,你能等 17 年嗎?

這些「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玩「長期抗戰」的遊戲 (they played the long game)

你有那個耐心嗎? 

 

成功像金錢一樣,像隻泥鰍,你抓了它,它又溜走,一生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好像掌握不了它一樣。

但你可以換個角度想,人生最大的挑戰,不是要去抓某隻泥鰍,或是畫哪張「最後的晚餐」

而是了解,真正的成功,是懂得享受過程,而非期待結果。

 

這篇,是以下兩部影片的綜合心得。

 

資料來源:

1. motiongrapher 

2. Adam Westbrook01 

3. Adam Westbrook02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