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導演 Pete Docter 對故事的想法 (上)
創作團體與個人
動畫是共同創作的藝術,是大家意見的總和與過濾。天外奇蹟是在講一個老人背著房子去南美洲的故事,很奇妙的,最後這部片卻充滿著我個人的想法,和內心深處的聲音。雖然是共同創作,我還是希望創作者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事,在作品中投射自己的經歷,找出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切入角度。
運用故事反映真理
身為創作者,時常在尋找片子要表達的 "主題" ( "theme" )。這很容易被誤解成,我們要傳達一個 "倫理道德的訊息" 給觀眾。當有粉絲說 "我好喜歡你這部片的訊息" 時,我心裡都會有一點難過,我本意不是要說教,我認為所謂的 "主題" 是在 "反映我們所看到的世界" 雖然我都拍~ 怪物啊~ 車子啊~ 蟲蟲啊~ 的電影,但我時常在找自己生命跟他們雷同之處,有時會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些道理與人類的宿命,我認為這是人們去電影院的原因,當然看電影有某種層面是想被娛樂或要忘掉煩惱,但當我回想自己切身難忘的片子時,可能是一年後還會記得的片子,他們都在探討 "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也試著在我的片子中尋找這些東西。
但是我也發現,人們不喜歡被告知怎麼生活,一旦他們發現在被 "說教" 時,就會馬上築起城牆。但電影還是要有個 "主題" 它還是要講某個東西,這個東西必需被隱藏起來,這也是我們俗稱的 "戲劇化"。
最讓人開心的是,聽別人講自己的影片,有些人會很客氣的跟你說,我喜歡你的影片,但也有另一些人,他們身體會往前傾,緊緊握住你的手跟你說,我很愛你的影片! 這部片跟我的經歷好像! 最大的獎勵是,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哪裡跟影片一樣,產生了聯結,這時你知道他們已經上鉤了。 (笑~~)
同理心
有時一部片裡面,該有的元素都有,有事件,有角色,有場景,但觀眾就是沒心情看,還會不時看手錶說,到底演完沒...如何把故事說好,一直是個迷,最簡單的講法就是 Andrew Stanton 常說的 "Make me care" "讓我關心",讓我關心角色,讓我關心故事的走向。最近有一些研究提到我們腦中有一個叫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東西,它掌管同理心,讓我們對別人的感受有感覺,這是故事追求的,也感謝這些神經元讓我有工作。(笑)
每一部片的創作過程都不一樣,我已經拍了三部片了,我以為熟能生巧,但因為故事都不一樣,尋找出的核心也不一樣,我一直在尋找故事的意義,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感受跟觀眾的共鳴點。